破產翻身1/數學聰明腦也曾破產 北科大教授做對1件事翻身財務自由
吳牧恩是量化交易協會創會理事長,私下也相當熱衷投資交易。

|時事

破產翻身1/數學聰明腦也曾破產 北科大教授做對1件事翻身財務自由

mirror-daily-logo

2025/09/18 05:28:59

記者:鏡週刊
台北科技大學教授吳牧恩,10多年前用100萬元本金,槓桿操作到2,000萬部位,後來爆發歐債危機,輸光了所有積蓄。這場驚風暴,讓他徹底體悟,投資勝負關鍵在資金管理,這也成了他日後翻身的起點。現在他將投資與投機部位嚴格區分,且已能靠著投資帶來的穩定金流,支撐家庭生活。

「我曾徹底破產過,那次經驗讓我明白投資最重要的並非預測市場,而是做好資金管理。」走進臺北科技大學資訊與財金管理系教授吳牧恩研究室,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桌上擺放著一台筆電及兩大張曲面螢幕,畫面上跳動著密密麻麻的股價數字及線圖;若說這是法人交易室,也不違和。

原來,吳牧恩同時也是台灣量化交易協會創會理事長;表面上,他是熱愛研究的學者;但私底下,卻是位熱衷實戰交易的投資人。而具數學及資訊工程背景的他,給人的直觀印象是擅長利用科學工具,能在市場上無往不利的投資勝利組,很難跟破產聯想在一起。

「講白了,投資世界的殘酷,與腦袋聰明與否無關,資金管理才是關鍵。」此時,吳牧恩走出研究室,指著隔壁實驗室門口上的6個字:「一切都是機率」,笑說這就是他的座右銘。「所以,不要再幻想能預測市場漲跌了!AI不行、機器學習不行,就連巴菲特也不行。」

他強調,市場漲跌是機率事件,投資人能做的是在衡量獲利期望值下,控制部位大小。記取過去慘痛經歷的吳牧恩,也從此放棄「預測市場」,歷經10多年來修正再出發,現在光靠投資帶來的被動收入,就能支應日常家庭生活。而這段從破產到財務自由的華麗變身,總結最重要心法,就在資金管理。

吳牧恩將資產配置分為投資及投機部位。「投資部位,指的是買進後能持續、穩定創造現金流的標的;投機部位,則是任何低買高賣的行為。」他坦言,自己有些賭徒性格,加上熱愛交易,因此自我限制投機占比最多不能超過4成;但一般人投機部位,控制在2成以內較適當。

進一步檢視他的投資配置,6成投資標的中,0050(元大台灣50)約占30%,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及其他高股息ETF占10%,剩下20%是營運穩健且長期固定配息的公司,像是富邦金、國泰金、中租、新產、台積電,投資目的是長期持有、穩定領息。

至於4成投機標的則以美股為主。包括QQQ(那斯達克100指數ETF)、MSTR(微策略,高槓桿的比特幣概念股)及IBIT(比特幣ETF)。

「金管會規定,目前國內投資人無法透過複委託方式,交易比特幣相關ETF;因此只能開設海外美股帳戶,配置相關標的。」吳牧恩表示,這部分雖然風險較高,但透過選擇權Covered Call(掩護買權)策略,仍可創造一定現金流,只是對一般投資人來說,操作較複雜。小資族或投資新手,可先從國內發行的相關ETF,如00909(國泰數位支付服務)進行數位資產配置,相對便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