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榮景是假象? 《經濟學人》:經濟成長亮眼卻暗藏「福爾摩沙流感」
《經濟學人》最新一期以「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為封面故事。(翻攝畫面)

台灣經濟榮景是假象? 《經濟學人》:經濟成長亮眼卻暗藏「福爾摩沙流感」

mirror-daily-logo

2025/11/14 17:59:00

記者:鏡週刊
今日金融圈討論最為熱烈,莫過於最新出版《經濟學人》雜誌以「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為封面故事。內容指出台灣中央銀行抑制新台幣匯率,以免於貨幣升值衝擊出口導向的經濟,可能步入「荷蘭病」情況,造成經濟嚴重失衡,形成所謂的「台灣病」(Taiwanese disease)或「福爾摩沙流感」(Formosan flu)。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內容指出,抑制新台幣匯率宛如雙面刃,一方面維持出口競爭力,卻也造成另一種經濟扭曲,包括經常帳順差膨脹、外匯存底增加,加上房價飆漲等等方面的失衡程度,遠比其他相似經濟體都嚴重。

《經濟學人》將這樣的情況比喻為「台灣病」(Taiwanese disease)或「福爾摩沙流感」(Formosan flu):央行為了維持出口競爭力而抑制本幣匯率,造成令人擔憂的經濟壓力,這種情況雖不一定致命,但若不治療,無疑不會改善。

該內容根據大麥克指數計算,台灣一個大麥克漢堡的價格比美國便宜56%,經調整後的新台幣匯率被低估了55%。另一個症狀是逐日漸增的經常帳順差,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台灣儲蓄充裕。

問題是,台灣國內投資並無特別低,與德國、日本及南韓等出口導向國家相仿,人口結構在東亞也不算特殊,南韓人口老化的速度一樣快,過剩儲蓄規模卻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簡言之,資金活水流動低。

《經濟學人》直指,台灣央行是犧牲一般民眾的生活水準,換取出口競爭力;同時央行為維持低迷匯率,導致現金充斥,卻推升了房價,進一步削弱民眾購買力。

然而,經常帳順差膨脹所造成的失衡,也可能引發金融風險。央行透過壽險業引導資產投資海外,但保險業者仍面臨匯率變動的風險,新台幣升值會使其外國資產價值縮水,卻不會減少債務,新台幣大幅升值可能導致保險業者資不抵債,若放任倒閉,將摧毀台灣的存款戶。

但央行政策情有可原,乃因台灣外交處境孤立,也非國際貨幣基金(IMF)成員,若陷入匯率危機時並無關鍵求助管道,且若台海開戰將造成硬通貨短缺,保持匯率弱勢並累積外匯存底,有助抵禦第一種風險、及因應第二種風險。

《經濟學人》總結,隨著全球對台灣晶片需求熱絡,將持續推升貿易順差,加重新台幣升值壓力,並提高壽險業者資產與債務錯配的風險,還可能加深美國談判團隊不滿。因此,在過去台灣抑制匯率政策可能有益處,但現在看起來愈來愈難維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