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權基金不適合當下的台灣 賴清德請三思
賴清德總統就職周年演說,提及成立主權基金,引發外界議論。攝影林煒凱

|即時

主權基金不適合當下的台灣 賴清德請三思

2025/05/24 11:40:00

許美華、反紫光業界X大哥/本文經授權,取自作者臉書
以下作者為許美華
520賴清德週年演講說要成立主權基金,立刻收到鐵粉私訊問我,「你之前不是說反對?」,還找出一年半前我的發文截圖。(也太認真XD沒錯,我是反對台灣成立主權基金,但我最近實在太忙沒時間寫。沒想到在戰友「奇遊團」群組討論這題後,反紫光的帶頭大哥X先生,花了三個晚上寫出一篇「主權基金不適合當下的台灣,懇請賴總統三思」。X大哥的論述能力一向很強,2016年春天,就是他帶著自己寫的武林秘笈,當面說服即將上任的蔡英文,當場做出擋下中資紫光的決策。(故事我再貼一次連結)
以下就是X大哥寫了三個晚上的文章。雖然有點長,但其實很容易讀;他大老闆難得願意這麼認真自己寫文章,請大家務必捧場看到最後。
以下作者為反紫光業界X大哥

「主權基金不適合當下的台灣,懇請賴總統三思」

賴清德總統發表520執政周年談話,提到成立主權基金,宣稱要「充分運用台灣產業的優勢,由政府主導,協同民間企業的力量,佈局全球,連結AI時代的主要目標市場;未來通過立法後,政府會考慮前瞻性、必要性,也會協助國內產業在全球的佈局。」賴總統強調:「當前是非常理想的時刻」,並呼籲立法院支持。

賴總統的宣示令人擔心

主權基金在全世界,都是以國外股票為主要標的的積極型投資基金。主權基金不是壞事,對有些國家而言,更是他們追求長期發展的關鍵佈局。
但是做任何重大決策,都要先釐清目的。只有想清楚台灣成立主權基金的目的,才能正確評估是否該做,還有該怎麼做。
然而,賴總統在520講話中短短的幾句宣示,卻透露賴政府可能不太了解主權基金的本質,更忽略台灣在朝野極端對立的惡劣政治現實下,主權基金可能成為政治毒藥的風險。
綜合利弊得失,我認為台灣目前並不適合成立主權基金;從許多面向來看,甚至可以說,主權基金並不適合台灣國情。
世界上主權基金的主要國家有兩類:第一類高度依賴能源收入,第二類則有獨大的ㄧ黨政府。這不是巧合,其背後是有脈絡可尋的。
挪威、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科威特等是第一類國家的代表。這些國家每天從能源賺進大把鈔票,卻缺乏自己的前瞻性產業。環保意識抬頭,使他們擔心能源收入的長期展望,主權基金於是成為這些國家替未來世代投資的有效手段:雖然自己沒有能力發展AI,但手上滿滿的現金,可以拿來投資全世界做AI最厲害的公司;將來AI大好,因為前人種樹,後代就可以繼續享受好日子。
他們的投資方向非常單純明確,就是找到好公司、當個「沈默」股東,抱長線,僅此而已;沒有什麼「協同民間企業力量」、「連結AI時代的主要目標市場」、「協助國內產業在全球佈局」等虛假幻想。
我很明確知道,幾個上述國家的主權基金有投資我的公司。他們從不對公司的經營指指點點,更不會尋求參與董事會,在股東會永遠投票支持經營團隊(他們如果不贊同公司經營方向,出脫股票就好了,不需要跟你囉嗦)。他們頂多偶而來拜訪一下,關心公司長期技術和展望,但對短期財報就不怎麼在意。
我的公司不重要,來看看最重要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根據公開資訊,挪威主權基金(還有其他多國主權基金)是台積電名列前茅的大股東,但從沒聽說他們對台積電經營有任何影響力。合理推測,中國主權基金也可能投資了台積電ADR,但他們不會張揚,也不會有人說這有國安疑慮,因為主權基金就是純粹投資,追求長期回報而已。他們不會說,因為我投資了你的公司,所以希望我們可以結盟合作,更不會請你協助他們國家公司的全球佈局。
台灣大大小小,身懷絕技的厲害公司太多了,大家本來就隨時在全球積極尋求結盟合作夥伴,實在不需要國家主權基金來幫忙促成。說得更直白一點,做這些事情,民間企業比政府強太多了,政府真的沒有能力幫上什麼忙,即使砸了千億美元設立主權基金也一樣。
新加坡圖片取自新加坡旅遊局_2025-05-24.jpg
新加坡為擁有主權基金的國家,此為著名景點烏節路。圖片取自新加坡旅遊局

主權基金通常存在在強勢一黨獨大的國家

這道理也很簡單:投資有賺有賠,當不幸碰上大賠的時候,強勢一黨獨大政府,對政治風暴的風險有比較好的抵抗力。跟第一類國家一樣,他們因此容易維持長期一致的投資策略,不必太在意市場短期波動,基金也因此較有機會獲得好的長期回報。
許多支持主權基金的人,都忘了股票投資,三不五時就會面臨大賠。主權基金既然是為了佈局未來,自然必須積極投資成長型公司;但即使投資大方向對了,長期投資回報雖然可觀,但卻難以避免短期的波動風險。隨手谷歌一下,全球最大的挪威主權基金,今年第一季就大賠400億美元,這當然跟川普關稅引發的全球股災有關。時間稍微往前一點,半年前還當紅的特斯拉,曾經是全球主權基金的寵兒;但沒人預料到,幾乎是一夕之間,特斯拉從當紅炸子雞淪為過街老鼠,之後短短不到半年,市值一度跌掉六成!
時間再稍微往前一點,在2022年,規模最大的挪威主權基金年度虧損1670億美元,達總資產的13.3%;同年,其他國家主權基金也都經歷類似的鉅額虧損。
當然台灣主權基金規模應該不會那麼大(不過也不能太小,否則就失去設立的意義),但大家還是可以模擬想像一下,一年虧掉5兆台幣(1670億美元),若發生在台灣,會是怎麼樣的場景!這應該不是倒閣可以解決的吧?在野黨大概會要總統自己去跳樓自S,以謝國人吧!
即使不是如此股災式的崩盤,光是正常的股票波動,因為金額龐大,再加上你總是會有一些失敗的投資,這時候什麼執政無能、人謀不臧、弊端叢生、官商勾結、做不好就下台等等,各種有的沒的指控都會冒出來,在野黨可能會天天撿到槍,永遠說嘴不完,而且,巨嬰處處的台灣社會能夠理解承受嗎?
相對於央行將外匯存底投資美債,主權基金理論上的確可以獲得更高的報酬率。但高報酬必然伴隨高風險,也必需有長期的投資眼光和耐心,台灣社會對這些有足夠的認知嗎?不要說萬一出現弊案,那肯定是政治死棋,即使只是短期操作績效不佳,或是遭逢幾年就可能來一次的全球股災,執政團隊能頂住在野黨和社會的指責嗎?
提醒一下,主權基金並沒有許多人想像中那麼神奇。再複習一下挪威主權基金,過去25年,他們只有6年的報酬率是負的,其他年年都賺錢,所以,他們是業界公認的資優生。即便如此,他們的累積年化報酬率也只有5%,並沒什麼點石成金的夢幻表現。
台灣既不依賴能源收入,也不是一黨強勢政府,更何況台灣已經是黃仁勳口中,全世界稱羨的「世界運算產業中心」。要協助台灣企業在全世界維持競爭力,政府有許多事情可以做,但砸下鉅資成立主權基金,在世界上四處投資別人的公司,這和台灣公司要「連接AI時代主要目標市場」、「全球佈局」是完全無關的。賴總統宣示主權基金成立的目的,恐怕需要再更深入想想。
何況,沒有人規定每個國家都需要設立主權基金。事實上,美國、日本、英國等金融先進國家,都沒有主權基金;同樣的,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瑞士等發達工業國家,也都沒有主權基金。
賴總統也很強調台灣的主權基金要「充分運用台灣產業的優勢」。台灣的產業確實有許多優勢,但是,產業優勢真的跟主權基金成敗沒什麼關係。事實上,幾乎可以說,國際上主要的主權基金大國,之所以需要積極經營主權基金,正是由於他們自己的產業缺乏優勢,才需要利用主權基金來做另類佈局。

誰來負責操盤?

關於主權基金,早有許多論述,探討是否該由央行管理、是否該對國會負責,篇幅有限,我先不討論這些問題。我只想指出,無論由誰管理、對誰負責,主權基金總要有人負責操盤;問題是,少則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基金規模,伴隨而來的是龐大的操盤利益大餅和投資績效的重責大任,政府打算如何決定基金操盤人?
附帶一提,關於主權基金的規模,賴總統沒有明白宣示,但給大家幾個數字參考一下。挪威、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香港等大型主權基金的規模都超過四千億美元,挪威甚至遠超過一兆美元,而這些經濟體都比台灣小。跟台灣特質較類似的韓國主權基金也有兩千億美元,而中國也超過兆美元。
股市圖片取自鏡週刊_2025-05-24.webP
賴清德總統520就職周年演說時,宣布政府將成立主權基金,在財經界投下震撼彈。圖片取自鏡週刊

操盤手只會有四種可能

賴總統目前只點出政策方向,還沒有這些細節。
第一種可能,是交給現有體制內公務人員負責操盤,但我希望賴總統不要天真到以為這是可行的作法。管理規模如此龐大、放眼全球的股票基金,對投資專業的要求極高,政府官員缺乏相關的養成和歷練,不太可能具備足夠的經驗和能力,要他們承擔如此龐大的責任也不公平。
至於有沒有可能外聘專業人才,進入政府體制來管理基金?理論上完全可行,其他國家主權基金也有類似作法,事實上,我還真的實際接觸過這類操盤人;他們在國際金融市場累積多年經驗後,被延聘進入國家主權基金投資局負責操盤。只是,台灣的公務體制有辦法延攬這類人才嗎?國際金融是高收入行業,我們能制定合宜的績效獎勵機制來吸引人才嗎?
多年來,我的公司有許多和國立大學產學合作的經驗,我對台灣僵化的公務體系有不少親身感受。台灣的國立大學很難從海外延聘資深教授回國,因為待遇差距太大;即使廠商願意透過產學合作方式加碼預算,錢依然無法進到教授口袋,因為「於法不符」。我真心希望我們可以解決這個體制問題,否則,外聘專業人才進入政府體制,是困難重重的。
比較容易的作法,是委託給國內和國外的機構法人操盤。但可以想像,在台灣的現實環境下,立刻會面臨各種尷尬問題:
委託國內法人,是像柯文哲前市長跟新光集團、威京集團類似的關係嗎?還是以前的「馬友友」,或是現在的「綠友友」?無論是誰中選,都擺脫不了其他人的惡意眼光。這些質疑不見得合理,但這就是台灣社會的真實現狀。不知道賴總統有沒有想過,要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淡馬錫是國際知名,而且規模龐大的新加坡兩大主權基金之一,有非常多年的時間,淡馬錫是由新加坡強人李光燿的媳婦何晶負責經營。多年來當然也大賠過,但淡馬錫大致上還是有不錯的經營績效,何晶女士也算具備相關的專業。然而,任用政府高層親信的類似情況,在新加坡沒問題,但台灣可以嗎?
委託國外法人,除了一樣有「馬友友」、「綠友友」問題之外,還有另一個台灣社會可能會「水土不服」的問題。國際上(包括台灣在內),基金管理的慣例是,基金經理人會得到一個固定百分比的管理費(基金規模越大,百分比越低),這是基金管理人的「保底」收入,可以讓他們聘任專業人士、進行投資分析、支付下單手續費等等。通常管理費只夠支應例行運作,操盤手要真正賺錢,得依賴另一個更重要的收入,就是投資利潤抽成,這是業界獎勵基金操盤人的主流方式。
問題來了,利潤抽成是「包贏不包輸」的。如果主權基金有一年績效大好,依據合約,操盤人可以領走可能是天文數字的分紅;但萬一下一年度基金大賠,經理人可不會把之前的分紅利潤吐還給國家。這樣的情況,台灣的反對黨、媒體、社會大眾可以接受嗎?然而,如果不提供符合國際慣例的獎勵機制,台灣主權基金能在國內外找到好的操盤手嗎?
希望大家不要認為,這些有關操盤人的各種疑問,只是瑣碎的執行細節。這些「細節」處理不好,可是會捅出大問題的。
講到主權基金,許多人聽到就覺得很威,想到的都是好處;但在台灣面臨內外艱困挑戰的今天,我看到的卻是完全不成比例的風險和陷阱。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原標題為:主權基金不適合當下的台灣,懇請賴總統三思)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