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鏈邊緣的空域守望:無人機時代下台灣防衛新樣態
台灣意識到無人機對島嶼防衛的重要性,2022年起也啟動機國家隊,積極研發製造無人機。圖片取自中科院官網

|即時

島鏈邊緣的空域守望:無人機時代下台灣防衛新樣態

mirror-daily-logo

2025/08/22 06:10:00

Jack Huang/聯合國資通訊辦公室顧問
在全球軍事格局迅速演化的當下,無人機的角色已不再僅限於偵察與輔助(或是單純的娛樂用途),而是在多場衝突中逐步成為決定戰場節奏的主力兵種。從烏克蘭戰爭到加薩衝突,再到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納卡地區爭端,無人機的廣泛運用重塑了傳統戰爭邏輯,將戰術與技術的門檻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無人機並未取代現代戰爭中其他武器系統,但它所改變的,是時間與空間的控制權,以及情報與攻擊的回應速度,有機會幫小國在不對等格局中,取得戰略延伸的可能性。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與CSIS的統計,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的無人機使用規模成長超過20倍,僅2024年即出動超過200萬架次各型無人機,從低價的FPV機種到具備高精度感測的固定翼自殺機,其背後不僅是技術取得的容易性,更是資源有限下的戰術創新。例如,研究指出烏克蘭透過民間眾籌,建立起超過百家無人機生產工作坊,讓製造、測試、部署流程幾乎成為社會總動員的一部分,並藉由軟體協作平台整合戰場資訊與飛行任務。在如此有限資源下創造出高密度、高殺傷力的空中蜂群,這是傳統戰爭理論難以預測的現實。
美國國防部在2025財年針對無人系統編列超過101億美元預算,涵蓋無人機、無人地面載具與自動控制平台的整合與部署 。澳洲、新加坡與以色列也紛紛投入資源,建立本土研發團隊與模擬戰場測試場域。比利時國防部長更直接指出,無人機在戰爭中的角色就如同當年火藥對中世紀冷兵器的顛覆,並以此為由強化與烏克蘭、波蘭的軍工合作。據預估,全球無人機軍用市場在2025年將達到230億美元,而其中絕大多數的增長集中在中型戰術機與低成本打擊平台,並非過去那類動輒數千萬美元的戰略級產品。
在這樣的國際趨勢下,台灣也意識到無人機對島嶼防衛的重要性。自2022年啟動的「無人機國家隊」政策明定整合中科院、工研院、民間企業與學研體系,期望在2028年前實現年產18萬架各型無人機的產能。但實際進展卻顯示,政策的前瞻與執行之間存在明顯落差。根據《WIRED》2024年專訪資料,截至當年年中,台灣全國實際年產無人機數量尚未突破1萬架,其中多數集中在教育、民用與示範型機體,高階軍用載具的開發與部署仍處於測試與評估階段。而無人機供應鏈中關鍵元件,如高精度GPS模組、低延遲通訊系統與抗干擾演算法控制晶片,仍有30%至50%依賴國外供應,特別是來自美日與歐洲的硬體商或系統商。
政策部門雖然透過「海空戰力提升計畫」與特別預算推動部分研發進程,但至2025年仍未建立專責的無人系統指揮體系。現行機制下,三軍分別設置研發與操作單位,缺乏統一調度與資源共享,導致重複投資與功能重疊,甚至在測試環節中出現平台不相容、模擬戰術邏輯互斥的狀況。反觀烏克蘭在2024年成立的「無人系統司令部」,即以集中調配、統一戰術邏輯、標準化資料格式的方式,將偵察、打擊、情報蒐集與電子戰等無人機作業整合為單一作戰模組,並透過AI平台實現即時圖像比對與飛行軌跡最佳化,這種制度上的效率不亞於硬體創新本身。
在生產端,DronesVision、Thunder Tiger、GEOSAT 與工研院等本地業者皆已推出具實用性的無人機產品。其中中科院的「騰雲」與「銳鳶」系列逐步投入國防測試,Thunder Tiger 與瑞士 Auterion 合作的群控平台進入量產前評估階段,並已進行上百次自動導航測試。根據《TaiwanPlus》報導,該系統能同時指揮25架以上AI自律小型機體進行目標搜尋與自殺打擊,其概念模仿蜂群生態邏輯,透過大量廉價單位擾亂敵方防空系統與通訊節點。此類戰術背後關鍵是成本控制與可維持性:一架FPV打擊型無人機成本平均約落在新台幣3至6萬元之間,遠低於傳統飛彈或反艦武器。而自殺機的設計邏輯,亦非單一殺傷,而在於大量發射中的幾架命中就能造成戰術干擾與心理壓力。
當地時間2025年5月22日,葉門沙那,廣場上展示葉門胡塞武裝製造的導彈和無人機模型。圖片取自東方IC_2025-08-20.jpg
5月,葉門沙那廣場上展示葉門胡塞武裝製造的導彈和無人機模型。圖片取自東方IC
不過,國內業者普遍面臨兩大瓶頸:一是量產與認證的落差,即使技術成熟,但在沒有明確的軍事採購標準下,難以形成長期訂單與穩定現金流。二是進入國際軍用市場的制度障礙,例如台灣目前無一間無人機製造商被納入美國國防部的「Blue UAS List」,也無法參與NATO認證採購流程,這直接限制了其外銷管道與技術合作機會。
要讓無人機真正成為台灣防衛的實質支柱,絕不能只靠戰術與製造,而是要從整體安全架構中重新定義其位置。不對稱防禦的核心概念在於:不正面對抗、不追求裝備對等,而是在資源受限下,用速度、機動性與智慧協同擾亂對手節奏,讓每一次入侵行動都遭遇成本升高與風險失控的挑戰。無人機群控戰術便是實踐這種理念的最佳手段。倘若能結合島內地形特性,發展山地偵察、城市游擊、防空滲透、海岸監控等多層級應用系統,無人機將不只是替代傳統兵力的工具,而是策略塑形的武器。
更長遠來看,政府與相關企業需加速建立國防無人系統戰略計畫,設立專責機構統籌三軍與工研、學術、產業之間的協作關係,並建立可驗證的採購標準與實戰模擬機制。技術面則應引導更多資金與人力投入自有晶片、抗干擾通訊協議與軟硬體整合模組。國際合作方面,台灣需尋求與(兔別是)美國,歐洲、以色列或日韓等民主盟國建立高層次技術交流關係,進入其武器系統供應鏈,而不只是自我封閉的製造孤島。
從烏克蘭平原到台灣島鏈,無人機的意義已不只是武器本身,而是代表一種小國在戰略現實中爭取主體性的方式。當我們正視無人機在全球安全體系中地位的變化時,便應意識到:這不只是科技競賽,也不只是軍事投資,而是國家治理與安全文化能否與時俱進的縮影。如果我們選擇忽視、拖延或片面發展,就可能在未來某個決策臨界點上,失去的不僅是一場作戰,而是戰略空間本身。在空域迅速變形的年代,誰能主動定義作戰邏輯,誰就能主動掌握和平的邊界,而台灣的選擇,此刻正式關鍵時期。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