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永添專欄:老招還是有用──台灣可以考慮設立誘餌部隊
國軍如果擁有更多的假誘餌,就會讓中國的戰機疲於奔命。圖片翻攝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即時

紀永添專欄:老招還是有用──台灣可以考慮設立誘餌部隊

mirror-daily-logo

2025/08/14 06:50:00

紀永添/軍事研究者
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是史上時間最長,後備動員規模最大的一次。大批國軍部隊依演訓需求,在各處活動,不少裝甲車、戰車、火砲、飛彈,都進入了戰時陣地,出現在民眾眼前。其中引起最多報導的,是部署在台北河濱公園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由於非常罕見,引起了許多民眾的關注,紛紛打卡拍照,還上傳網路。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舉凡新型武器抵台,戰機起降,日常戰備偵巡,都常有民眾拍照攝影,並立即出現在社群媒體上。國防部對這種情況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對於社會大眾認同國軍演訓,提升民心士氣的情況,是樂觀其成,卻又擔心這些軍事調動與部署位置,全部曝光,戰時非常容易招來敵方的攻擊。敵方只要有心,仔細蒐集社群平台上的公開資訊,就能找出國軍常用與備用的戰術位置,做為首波攻擊目標。

國軍戰術位置必定成為首波攻擊目標

國防部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就以網路普及後爆發的俄烏戰爭為例,雙方在開戰初期,都利用網路蒐集情報,並發生多起部隊駐紮位置在網路曝光後,立刻遭到攻擊的事件。直到戰事進行了一段時間,俄烏雙方都發現保密的重要性,這樣的情況才慢慢改善。然而就算有這種前例,以台灣承平已久的社會情況,與極度自由的網路環境,軍方若想限制媒體或一般民眾,不要拍攝軍事裝備,不要透露部隊所在位置,恐怕會有很大難度,例如新的營安條例也只能禁止拍攝營區。或許國軍可以嘗試反向思考,將阻力化為助力,考慮組建專業的誘餌部隊,以大量的模型戰機與戰車,甚至是假的飛彈發射車或雷達車,公開在一般民眾眼前,反過來利用網路快速傳播的優勢,來混淆中國的情報部門,引誘解放軍去攻擊錯誤的目標,以保護我方真正的作戰部隊。
事實上,這並不是什麼新招數,以假的武器模型來欺敵,已有上千年歷史。近代最有名的一次,是盟軍計畫反攻歐洲大陸時,將美國第一集團軍移駐到英格蘭的多佛,並任命知名的巴頓將軍擔任指揮官,希望誤導納粹德國,讓德軍以為盟軍會從多佛海峽發動攻擊。但第一集團軍只是一個空殼子,底下並沒有任何的實戰部隊,為了要讓德軍上鈎,美軍組成了一支上千人的特殊部隊,召募有電影道具製作經驗的人、畫家、油漆工等,製作一大堆唯妙唯肖的假武器模型,故意讓德軍的偵察機拍到,並穿著軍服四處活動,散發大批部隊正在進駐的消息,讓德軍的間諜信以為真。德軍在分析這些情報後,不敢大意,在多佛海峽另一側,部署了大批部隊,以防範第一集團軍。結果盟軍利用極低廉的成本,牽制了大批德軍部隊,並在後來於諾曼地成功登陸。
481659431_931573302480483_4739711744607447156_n_2025-08-13.jpg
開戰初期,中國勢必先獵殺國軍防空飛彈、岸置反艦飛彈、機動式雷達系統等武器。圖片翻攝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台灣並不是攻方,但這種戰術也能用於防衛作戰上,最顯著的好處是可以消耗敵方的彈藥。特別是開戰初期,中國用來獵殺國軍防空飛彈、岸置反艦飛彈、機動式雷達系統的武器,一定是具備精確攻擊能力的空對地飛彈或巡弋飛彈,好在第一時間全面壓制台灣的反擊火力,以利後續的攻勢。如果台灣可以讓真假莫辨的假模型,消耗這些彈藥,那對解放軍來說,會是很大的損失。因為有精確攻擊能力的飛彈都非常昂貴,庫存的數量有限,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生產。俄烏戰爭就是一個好例子,烏克蘭即使擁有整個歐美軍工體系的支持,消耗速度還是讓北約吃不消,近期連美國的愛國者防空飛彈庫存都降到新低。至於俄羅斯的情況更為嚴重,有精確攻擊能力的飛彈大量消耗後,俄羅斯只能開始使用傳統的鐵炸彈與自殺無人機,讓攻擊效率大打折扣。

假誘餌讓中國的戰機疲於奔命

其次是國軍如果擁有更多的假誘餌,就會讓中國的戰機疲於奔命,比如某個作戰區原本只擁有5輛愛國者飛彈發射車,12輛岸置反艦飛彈車,8輛海馬士多管火箭與3輛機動雷達車,但因為增加了一倍的假誘餌,變成有10輛愛國者飛彈發射車,24輛岸置反艦飛彈車,16輛海馬士多管火箭與6輛機動雷達車。中國在無法判斷真偽下,就得派出更多戰機來負責對地攻擊。國軍一來能藉此分散敵方的攻擊火力,另一方面當解放軍的戰機耗費更多時間在低空執行壓制任務,我方躲藏的防空飛彈,就有機會狙擊這些敵機。特別是台灣已採購大量的肩射型刺針防空飛彈,正在逐步接收中,這種便於攜帶與隱匿的武器,對於低空飛行的敵方戰機,有很大的威脅性。解放軍的戰機將冒著被刺針飛彈偷襲的風險,去獵殺假的模型,執行一些徒勞無功的工作。
更重要的一點,是台灣如果擁有夠多的假誘餌,讓中國無法在第一時間完全摧毀國軍的防空系統或反艦飛彈,那將徹底打亂解放軍的進攻節奏,並限制接下來的行動。因為這會讓中國的軍機很難自由活動,在無法建立空中安全走廊下,難以發動空降或機降突襲。畢竟在無法確認空域安全下,讓體積龐大且速度緩慢的大型運輸機飛入危險區域,很可能會出現嚴重損失。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海上,當中國無法清除台灣的岸置反艦飛彈,解放軍的水面艦艇,就會避免太過靠近台灣周邊海域,特別是高價值的航空母艦,最少要距離台灣400公里以上,避免被增程型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攻擊,這會迫使艦載機耗費更多油料,影響其滯空能力。更不用說目標更大、速度更慢的登陸船團,若在岸置反艦飛彈的威脅下強渡台灣海峽,將會面臨很大的風險。
中國在攻擊台灣之前,一定會用盡各種手段,來蒐集國軍的部署情報,除了利用網路資訊外,還會使用間諜衛星、電偵機、無人機、甚至是潛伏的間諜或在地協力者。交互比對從各個管道取得的情報,研判最有可能的情況,並擬定最後的細部作戰計畫。當台灣擁有許多假武器模型,已部署在各個地點當誘餌,就會讓中國的情報工作變的更困難,要去處理許多互相矛盾的資訊,難以掌握國軍的真正部署情況。近年來台灣獲得許多新型地面裝備,如M1A2T主力戰車、海馬士多管火箭、岸置型魚叉反艦飛彈等,這些武器雖然能強化國軍的戰力,但仍有許多人質疑,在戰時我方可能失去空優的情況下,國軍要如何保護這些裝備,避免被敵方摧毀?就目前來看,除了繼續投資昂貴的防空系統,另一條路恐怕只剩強化偽裝、利用較便宜的誘餌來欺敵了。
其實中科院在幾年前就推出過充氣式的M60A3 TTS模型,標榜方便運輸,並可在十分鐘內架設完成,同時也嘗試製作木製的雲豹輪型裝甲車,然而並未獲得軍方青睞。就目前台灣的需求來看,充氣式的假模型,雖有架設便利的優點,但只能欺騙空中戰機,在地面上的人,一眼就能識破,而且整套的價格也不便宜。或許應該換個方法,以木材、金屬或塑膠為材料,只製作不同武器的一小部份重要外型特徵,如戰車與裝甲車的砲塔,多管火箭與飛彈發射車的彈箱,機動式雷達車的天線,剩下的部份用偽裝網掩蓋即可,以節省成本,但露出的部份,要盡量讓人眼或相機在100或200公尺外,難以分辨真偽。在往後的演習中,趁深夜進行架設,再派遣衛兵,將媒體與民眾擋在100或200公尺外,就能測試這樣的欺敵戰術,能否藉媒體與網路發揮效用。

保密、欺敵與偽裝是生死的關鍵

在義務役的役期恢復成一年後,國軍可以仿效二戰時的美軍,從入伍的義務役士兵中,挑選擁有木工、鐵工專長,或曾就讀影視戲劇科系,有製作布景道具經驗的人,編成專職的欺敵部隊。比如在每一個作戰區編成一個營,平日負責製作這些假的武器模型,部隊演訓時則在各戰術位置協助布置架設,甚至可以真假混合部署。國軍無需否認,在破獲這麼多的共諜案後,軍中一定仍有潛伏者,而利用各種名義,滲透到台灣內部的眼線,數量一定更多。所以未來的欺敵作戰,必需做到一般民眾、新聞媒體、地方政府、友軍單位,全部都信以為真的地步,才會有用。在這種情況下,除了真正武器的部署資訊,必需嚴格管制外,還要混入大量的假誘餌,才能達到欺敵的目標。
497106082_982152280755918_5586082751747973827_n_2025-08-13.jpg
當中國無法清除台灣的岸置反艦飛彈,解放軍的水面艦艇,就會避免太過靠近台灣周邊海域。圖片翻攝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當然,今日的攝影器材越來越進步,隨便一個路人的手機,都能拍出超高畫質的照片,更不用說媒體記者的專業鏡頭。可以想見,很快就會有人發現如何從照片分辨真假。軍方可以大方承認,已經部署了很多誘餌,來保護我方的武器。負責製作這些假武器模型的部隊,也可以參考這些資訊,不斷強化製作技術。甚至將真正武器的塗裝,反過來模仿這些假武器模型的破綻部份,不斷混淆外界的識別能力。這看似幼稚,但在今日絕對有其必要性,就以此次以色列對伊朗發動的空襲為例,以色列情報機關在事前精確掌握每個目標的位置,是成功的關鍵。近來美方還示警,中國有可能以暗殺我方官員與將領的方式來製造動亂,創造攻台的條件。所以保密、欺敵與偽裝的工作,未來恐怕要從武器裝備,進一步延伸到重要人員,以確保政府指揮鏈的安全。
近年來,國際情勢變的更為詭譎,武裝衝突不斷,從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邊界戰爭,到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導致以色列全面進軍加薩走廊,用呼叫器炸彈暗殺真主黨高層,再空襲伊朗。一連串的戰事,讓世人見識到新時代的作戰模式、戰場情勢已跟過去完全不同。在這個無人機滿天飛,網路傳播迅速的時代,保密、欺敵與偽裝就是生死的關鍵。俄烏戰場上有太多沒有作好偽裝,在被無人機發現後,立刻遭擊殺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非常值得國軍警惕。再加上台灣是個極為民主自由的社會,這是國人的驕傲,但無可諱言也讓軍事保密工作變的極為困難。如何在保密與自由之間做權衡,將是國軍未來的重要課題。採用誘餌欺敵,並非最完美的方式,卻是目前最便宜,也是最為可行的手段,更是另一種不對稱作戰的思維。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