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微短劇《山海心語 花香兩岸》 香氣暗藏統戰毒素
中國微短劇《山海心語 花香兩岸》主要演員劇組照,拍攝地點橫跨中國雲南與台灣雲林。圖/中國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官網

|即時

中國微短劇《山海心語 花香兩岸》 香氣暗藏統戰毒素

mirror-daily-logo

2025/08/26 06:20:00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花卉文旅+兩岸情感的融合故事

根據台灣媒體報導,首部以花卉文旅為主題的中國微短劇《山海心語 花香兩岸》已殺青,預計在中國國慶節日前後上線。片中邀請到台灣演員李志希參與演出,以及影視人邱慶齡擔綱製片人之一,劇情則以「花為媒」,拍攝地點橫跨雲林與雲南,主題講述台商兩代人從接觸雲南、愛上雲南,到最終落地扎根的創業歷程,並以鮮花產業為背景,包裝成一齣「花卉文旅+兩岸情感」的故事。
表面上,這是一部文旅推廣的短劇;實際上,它卻是一齣設計精巧的文化統戰戲碼。從主題到選角,從拍攝地點到敘事形式,每一個細節都在強化「兩岸融合」的意象傳播。
鮮花象徵浪漫與美好,卻在劇中被賦予「融合共生」的隱喻。報導中特別強調「全國每十枝鮮切花,有七枝來自雲南」,凸顯雲南花卉在中國產業中的地位。當花卉被設計為兩岸的共同語言時,觀眾在愛情與創業故事中不自覺接受「融合是自然且必然」的美好政治敘事。

藝人與取景 嵌入「兩岸同屬一中」的空間隱喻

當李志希「首次跨海參與」的演出被刻意宣傳,即是製造台灣藝人主動投入的象徵意義。當地青年台商鄭威仁的「本色出演」,直接將真實創業經歷搬進戲劇,模糊現實與虛構。花藝師李佳玲的加入,更強化「台灣人愛上雲南」的在地化形象。這些安排不僅是戲劇效果,更是中國統戰工程的標準符號操作。
該劇不僅選擇雲南花卉市場、石林台創園等地取景,還特地在台灣雲林斗南花市拍攝。這種跨海場景的設計,刻意營造「兩岸花卉產業鏈」的縮影。由於雲林是先民渡海來台的落腳地,將雲林與雲南綁在一個共同生態圈中。這種「兩岸同屬一中」的空間隱喻,正是文化統戰常用的手法:讓融合看似自然,實則是政治敘事的嵌入。

當文化統戰與敘事戰結合

然而,若僅僅把這齣短劇視為文化統戰,恐怕仍低估了它的深層意圖。真正關鍵在於,它是一場敘事戰的延伸。
在這部短劇中,中國試圖建立一個「台灣青年愛上中國、台商安居樂業」的故事框架,並把它塑造成兩岸關係的主旋律。這是一種「先設定話語,再推進政治」的戰略:當兩岸融合被描述為順理成章的現實,任何質疑與排斥都會被邊緣化,抗爭反而顯得不合時宜。
當文化統戰與敘事戰的結合,產生三層效果:
第一,對台灣社會,它以花卉、愛情、親情等柔性元素降低民眾戒心,讓觀眾敞開腦袋,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在中國發展是自然選擇」的敘事。
第二,對中國內部,它展示統戰部門的政績,一場無煙硝的文化侵入,讓「台灣人自願選擇融合」成為宣傳樣板。
第三,對國際社會,它想輸出一個「兩岸其實沒有衝突」的形象,藉文化產業模糊真實的地緣政治矛盾,遮掩中國侵略的意圖。
因此,《山海心語 花香兩岸》不只是一部文旅短劇,而是一個敘事戰的舞台。它把花香當作遮掩,實際卻是用影像與情感重寫台灣的位置。這不只是文化上的滲透,而是話語主導權的爭奪。

嚴防宣傳鏈條與傳播路徑

中國常見的宣傳操作模式,是透過社群平台(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跨境影音串流(YouTube、Bilibili)、地方文旅推廣活動,甚至兩岸社團或校園交流,將這類作品包裝成「文化分享」或「觀光行銷」,逐步滲入台灣社會。若台灣缺乏辨識力,這些影像內容就可能在年輕族群、地方社群媒體或新住民群體中擴散,成為「慢火燉牛肉」的統戰工具。
《山海心語 花香兩岸》才剛殺青,但我們不能只把當作一齣無關痛癢的小品短劇,而應警覺它背後的宣傳鏈條與傳播路徑。真正需要防範的,不只是劇情中浪漫化的「融合」,而是未來當它透過各種管道節點進入台灣時,逐步影響我們對兩岸關係的認知與想像。
這部短劇不是開始也不會是結束,這也讓我們看見,中國的統戰已進入「影像化」、「敘事化」、「跨平台傳播」的新階段。識破背後「迷魂花香」的統戰意圖,嚴防未來它們在台灣的宣傳與擴散,並在教育、媒體識讀、數位平台治理上研擬應對方向,才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敘事戰中真正的自我防衛。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