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眾黨立院黨團提案的核三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並於今天進行投票,最終同意票雖達433多萬票,高於約150萬的不同意票,但因未達投票人數25%門檻、500萬523人,宣告失敗。
這是繼2018年「以核養綠」、2021年的「核四商轉」公投後,台灣7年內第3次針對核能議題舉辦全國性公民投票。不同以往,本次公投並未與總統大選或地方選舉綁在同一天舉行,只有7個選區同時舉辦罷免案,選民出門投票意願低,成為無法跨過投票門檻的原因之一。
回顧過去2次公投,2018年由核能流言終結者執行長黃士修領銜提出以核養綠公投,主文是「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 該公投獲得近590萬同意票通過,顯示民眾反對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
接著到2021年,黃士修再發起重啟核四公投,主文是「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盼藉此重啟2014年馬英九執政時期封存的貢寮核四廠,最後則以426萬2451張不同意票,被民意否決。
然而,這次重啟核三公投主文本身引起不少爭議。即便公投通過,核三廠是否能順利延役,仍須經核能安全委員會審查,確認「無安全疑慮」後才能重啟,加上過程至少需耗時2年,整體充滿變數,讓不少民眾質疑花11億元辦這場公投的實際效益。
這次公投辯論過程中,「台灣是否缺電」成為正反雙方關注焦點。事實上,核三過去幾年約占全台總發電量6%,但隨著核三廠在今年5月17日屆期除役,核電正式歸零。台灣進入「非核家園」的3個月以來,台電數據顯示,電力備轉容量率大致維持在15%左右,符合供電安全標準。
此外,綠能發電如風力、太陽能受限於天候不確定性,天然氣則高度仰賴進口,若遇戰爭或封鎖,恐將面臨缺電風險。在此情境下,正方主張若核三延役,至少可作為緊急狀態下的供電來源,進一步提升國家安全。
雖然重啟核三公投最終未能通過,但也再次引發社會對能源路線的深層思考。在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的趨勢下,台灣該如何在穩定供電、環境永續與能源轉型之間取得平衡,仍是未來執政者與全民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