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台灣出征世界少棒大賽的台北市東園國小少棒隊,在冠軍戰中憑藉王牌投手林晉擇繳出近乎完美的一安打完封表現,以7比0擊敗美國內華達州代表隊,成功奪下世界冠軍。這是繼2017年日本隊後,再次由國際組球隊贏得冠軍,同時也是中華台北隊史上的第18座冠軍,更是自1996年以來,睽違29年的首座冠軍。
台灣隊總教練賴敏男的投手調度策略是致勝關鍵,他成功地將王牌投手林晉擇保留至最後的冠軍決賽。林晉擇在整個系列賽中展現驚人的壓制力,4戰11局無失分,累積20次三振、僅被敲2安打,其最高球速達到82英里(約132公里),讓對手打者一籌莫展。據ESPN分析,少棒從投手丘到本壘板46英尺的距離計算,林晉擇的球速體感上相當於面對107英里(約172公里)的速球。
然而,一位12歲的投手投出如此驚人速度,也引發外界對其手臂健康的關注。《今日美國》採訪世界少棒聯盟醫療總監、骨科醫生John Kunkel,他指出投擲棒球是所有運動中,對關節最具暴力性的動作之一,對肩膀本身就會造成極大壓力。「這就是為什麼季前的身體準備、逐步增加強度及充分熱身如此重要。身體確實會去適應這些壓力。」
Kunkel認為像林晉擇這樣天賦異稟的投手,風險不必然來自於球速本身,而是他如何管理比賽、賽季乃至整個生涯中的「全力投球」次數。「有些人生來就有能力在年輕時投出那麼快的球,」他進一步補充,「風險更多地取決於他在一場比賽、一個賽季、甚至整個職業生涯中全力投球的次數。」
對球速的追求,似乎已成近年棒球界的趨勢。但賴敏男要求投手先能完美控制快速球,才會讓他們學習滑球或曲球等變化球。這種策略著重於效率與保護,而非一味追求速度。
在國際組冠軍賽對戰荷屬阿魯巴的比賽中,投手劉韋亨與後援的陳啟盛總計6局僅投出1次保送,劉韋亨有70%的投球都是好球。他們僅在需要三振打者時才會催出球速,多數時間則相信隊友的守備。Kunkel對此表示讚同,認為透過限制全力投球的數量,投手正在保護自己。「現在的投手可能會想,我只要全力投5局,後面會有人接替。但在幾年前,投手想的是如何用85%的力量投完整場比賽。」
世界少棒聯盟自2007年起採用投球數限制(單日最多85球)取代局數限制,並強制規定休息天數,此舉大幅降低球員受傷的風險。Kunkel解釋,疲勞是手臂受傷的最大風險因子,當肌肉疲勞時,穩定肘部的尺側副韌帶(UCL)壓力會劇增,最終可能導致需要接受韌帶重建手術(Tommy John surgery)。
Kunkel最後強調,休息至關重要,年輕球員不應全年無休地進行高強度投擲。「我們是否全年都在打棒球?冬天會不會去打籃球?夏天有沒有從事其他運動?如果你一年到頭都在投手丘上全力投球,那將為你的手臂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