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昱奇說,釋昭慧建議民眾不去領這筆10000元,確實是出自一種「捨己為人、留在國庫」的美意。但問題是,若真要展現大愛,能否拒絕接受信眾的供養與善款?能否對社會說「我們的資源已經足夠,請不要再捐」?倘若做得到,那才是真正令人敬服的胸襟。
何昱奇認為現實中,士農工商的勞動階層,每天為了食衣住行與家庭經濟打拚,才是社會的真實底層。他們領取這10000元,是對長期稅收與勞動的補償,不該被視為「國庫的小偷」。而釋昭慧不用操心柴米油鹽,自有信徒供養,才會對這筆錢抱持超然態度。
何昱奇10年前和釋昭慧同場參與過公聽會,當時推動境外訊號納入運動彩券,讓運動產業有更大發展空間,但卻因為釋昭慧反對而被擋下。何昱奇語重心長說:「若當年能順利推動,今天台灣的運動發展基金可能早已突破每年250億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社會效益。這正是理想凌駕於民生現實所造成的損失。」
何昱奇表示,釋昭慧修持信仰本無可厚非,但若一昧用清高理想,去規範社會底層的生活選擇,反而可能傷害了廣大民眾。國家千秋大業,需要務實、需要兼顧弱勢,而不是單一價值的抽離視角。
對於普發10000元可能增設「不領取」選項,黃揚明直批「脫褲子放屁莫過於此」,他說,除非不領取的專款要指定用途專用(如撥補台電之類),否則不去登記領取或是去網站登錄不領取,結論都是讓這些剩餘款項繳回國庫。那麼,增設一個「不領取」選項,除了浪費錢(外包廠商的工作增加)以外,沒有任何意義。他說:「卓院長不領10000元事小,做蠢事浪費的公帑可能遠超過你省下的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