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為何不能直接挖?專家曝「吸管+湯匙」難解決…「1最糟狀況」恐再釀災
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壩頂溢流,造成花蓮光復嚴重災情。圖/空勤總隊提供

|即時

花蓮堰塞湖為何不能直接挖?專家曝「吸管+湯匙」難解決…「1最糟狀況」恐再釀災

mirror-daily-logo

2025/09/25 13:04:00

編輯:

古靜兒

花蓮縣光復鄉23日下午因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壩頂溢流,溪水暴漲導致馬太鞍溪橋被沖毀,滔天洪水夾雜泥沙湧入市區,讓光復鄉瞬間成為重災區,截至今(25)日上午10時,已釀15人死亡、52人受傷、31人失聯,死亡人數恐仍攀升。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直言,若非內政部事先依據圖資進行預警疏散,成功轉移7、8千人,後果恐怕更不堪設想。

堰塞湖為什麼不可以用挖的?

一名工程師昨(24)日PO文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壩頂溢流釀成災害後,許多沒做過工程的網友都陸續提出堰塞湖移除工程的建議,例如可採用「吸管排水法」和「湯匙挖土法」等,也讓看得心累的他決定與眾人分享箇中難度。這名工程師首先附上指馬太鞍堰塞湖的剖面圖指出,崩塌的土體長達2公里、高約250公尺,其中混雜的石塊都比人類還大。
要挖動這樣的土方塊石,400級以上的大型怪手可能都不夠力,更別說要如何將好幾台的400級的怪手運到該處,這名工程師也在文中為網友說明不同怪手的級別和差異:「1台PC400怪手大概44噸,空警UH60吊掛是4噸,當初蓋和平溪碧海發電,從國外租借的俄羅斯KAMOV KA-32A11BC是4.5噸,陸軍CH47是12噸。」
20250925馬太鞍堰塞湖剖面圖。圖/翻攝自FB
馬太鞍堰塞湖剖面圖。圖/翻攝自FB
這名工程師接著說明,至於一般會在花蓮工地看到的怪手,大多都是120級或200級的怪手:「PC120約12噸,PC200約20噸,但是這2個型號面對馬太鞍堰塞湖,就好像拿湯匙去挖砂石廠一樣辛苦。太陽出來了,嗡嗡嗡,該做什麼去做什麼,幫不上忙沒關係,至少別添亂!」

什麼時候解除紅色警戒?

李鴻源則指出,要靠工程手段讓堰塞湖徹底消失「幾乎不可能」,他更警告,目前湖中仍有千萬噸水尚未下泄,壩體還有大量水分,一旦再降雨,今、明天都有可能再度崩塌;即使沒下雨,後續處理難度也極高,研究團隊將持續觀測,並提供內政部專業建議。台大土木系主任游景雲則表示,目前最佳甚至唯一的方式是「減災」,包括加強下游堤防、疏濬河道及提前疏散居民。
20250925高雄特搜隊挺進花蓮災區。消防局提供
高雄特搜隊挺進花蓮災區。圖/消防局提供
根據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以下簡稱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在今日的災害前進協調所記者會上說明,壩頂溢流口被水流下切104公尺,海拔高約1060公尺,堰塞湖蓄水面積已由原本140公頃縮減至50公頃,湖水量約縮小85%,從原本評估的滿水位9100萬噸,如今剩下約1300萬噸。
林保署研判,應不會再有致災洪水情形,但因仍有降雨可能,林保署依舊將警戒維持在「紅色警戒」,至於何時解除警戒,則仍須綜合天氣、壩體及河道狀況再做評估。林保署提醒當地民眾,在紅色警戒解除前,當局將持續監控並回報最新壩體情形,白天民眾可返家清理,但夜晚仍應回到收容處所,切勿靠近馬太鞍溪河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