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圍堵中國」走向「重建秩序」:賴清德的印太戰略思維轉向
賴清德的國慶演說,對於兩岸論述有趨於保守緊縮的傾向,有意將台灣轉變為區域穩定者的角色。攝影李智為

從「圍堵中國」走向「重建秩序」:賴清德的印太戰略思維轉向

mirror-daily-logo

2025/10/11 06:45:00

攝影:

李智為

洪浦釗/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在今年國慶演說中,賴清德總統提出「民主台灣是印太和平穩定的樞紐」,這不只是外交語言的修辭創新,更標誌著戰略思維的轉向。台灣正從「區域的關鍵節點」走向「主動的行動者」——不再僅以地理與軍事為核心,而以制度與價值為立論基礎。這樣的轉變,使台灣從地緣結構的參與者,成為共同塑造印太秩序的重要推動者。

台灣的戰略角色轉變:一股重要而且可靠的穩定力量

當前印太戰略的核心,已從「圍堵中國」轉向以制度為中心的「秩序再平衡」。美國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案》與《印太經濟架構(IPEF)》重組供應鏈,日本在《安保三文件》中納入「經濟安全」,澳洲則以民主價值強化防衛與外交布局。這場再平衡的關鍵,不在軍事部署,而在重建制度信任。
全球化舊秩序正鬆動,民主國家以制度韌性取代市場依賴,試圖建構可預測、可合作的印太架構。在此脈絡下,台灣的角色正從「參與者」轉為「樞紐型推動者」——不僅是晶片製造的經濟節點,更是民主價值的穩定供應者。賴清德總統在演說中強調:「一個確定的台灣,將是不確定的世界,一股重要而且可靠的穩定力量。」這不只是政治宣示,而是戰略語言的升級——台灣不再只是被保護的對象,而是以制度穩定他人、以確定性對抗不確定性的關鍵行動者。

印太戰略的再平衡:從「圍堵中國」走向「重建秩序」

印太戰略的再平衡,本質是一場「權力分工的再定義」:美國提供戰略框架與科技護欄,日本承擔軍事與經濟安全責任,澳洲強化南向防線,而台灣則以科技實力與制度信任成為關鍵支點。這一地緣政治的新架構已超越傳統軍事聯盟,轉向跨領域的「制度同盟」,涵蓋供應鏈韌性、AI與資安規範及民主治理標準。
台灣之所以不可或缺,正在於其兼具「科技自主」與「制度可信」的雙重優勢——既是可靠的經濟夥伴,也是民主制度的成功範例。因此,賴清德提出的「印太和平樞紐」並非口號,而是一種功能定位:以制度穩定與治理確定性,為印太變局提供秩序支點,展現從「圍堵中國」走向「重建秩序」的主動布局。
20251010^EEMD^114年國慶_攝影李智為6_2025-10-10.jpg
作者指出,賴清德的國慶演說更加成熟,不再以對抗為焦點,而是以國際秩序為背景。攝影李智為

從防衛語言到戰略敘事:台灣的外交進化

相較去年以「團結台灣」為主軸的防衛語言,賴清德今年的講稿展現出更成熟的戰略敘事。他不再以兩岸主權對抗為焦點,而是將國際秩序作為外交語言的背景,從「守勢防衛」轉向「制度建構」。其中,「台灣之盾(T-Dome)」不僅象徵國防升級,更代表以防衛能力為基礎,推動區域穩定與制度韌性的力量。當他強調「透過實力維護和平」,這不是軍事動員的口號,而是要以實力換取穩定、以穩定創造和平。
這樣的語言轉向,反映出台灣外交思維已從「說服盟友」進化為「提供貢獻」——不再只是證明存在,而是以制度參與與價值實踐成為秩序的提供者。對當前印太而言,真正的競爭核心已不在軍事對抗,而在制度優勢之爭。中國以威權效率為號召,強調「穩定即秩序」;台灣則以「制度即安全」回應,透過民主韌性展現安全力量。

賴清德的防衛宣示:從守住自己,到讓夥伴能夠放心

因此,「以信心為盾、以民主為矛」並非修辭,而是一種制度戰略的宣言。信心,象徵民主體制面對威權挑戰的內在穩定;民主,則是台灣在國際體系中的外交語言。當中國透過經濟依賴與輿論滲透試圖削弱台灣主體性時,賴清德的國慶談話,呈現不以情緒對抗,而以制度自信應對挑戰,讓台灣從被動防衛者,成為積極的制度行動者。
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期待,已從「被保護的民主典範」轉向「能創造穩定的關鍵夥伴」。當美日印澳在印太戰略中強化合作,台灣不再只是安全架構中的一環,而是以科技實力與治理韌性為區域提供穩定支撐。這不只是防衛的升級,更是一種責任的擴大——從守住自己,到讓夥伴能夠放心。賴清德在國慶演說中揭示的,不是一場防衛宣示,而是一種國際角色的重塑:台灣不僅是民主的象徵,更是讓印太維持平衡的關鍵力量。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