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BBC》報導,法國新任內政部長努涅斯(Laurent Nuñez)證實,羅浮宮阿波羅畫廊當地時間周日早上發生竊盜案,多名歹徒事先勘查過地形,用升降梯闖入2樓後,打破窗戶進入場館,短短7分鐘內偷走9件拿破崙時期的珠寶,包含王冠、項鍊、耳環、胸針。
其中,竊賊疑似不慎將歐仁妮皇后(Empress Eugénie)的后冠掉在半路上,造成損毀,目前巴黎警方檢查以「組織團夥盜竊」與「結夥作案」罪名立案偵辦。
專家指出,這些策畫竊盜的犯罪集團目標並非竊取「無法展出或出售的名畫」,反而將眼光放在容易兌換成現金的「珠寶」,因為珠寶容易拆分,接著透過分批出售獲利,或是將大顆的名貴鑽石切割成碎片再賣出,即便價值大不如前,不過仍是一筆可觀的數目。
台灣藝術粉專「有藝術的日子」分析指出,回顧2019年德勒斯登綠穹珍寶館遭竊,4300顆鑽石迅速遭到拆解、重鑲,至今仍有主件下落不明,這也顯示出一項殘酷事實,就是在所有博物館藏品中,「珠寶找回率是最低的」。
「歷史其實早已給出答案」,以羅浮宮為例,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王冠珠寶被洗劫,多數雖被尋回「卻已有部分永遠消失」,1990年古羅馬珠寶失竊至今未全數追回,一直到昨日發生的皇室珠寶劫案,更凸顯制度再嚴密,也無法保證珠寶的命運,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珠寶不像名畫「無法以唯一性保護自己」,因為鑽石可以遭到拆分,黃金可以熔掉,所有文化價值在黑市等於0,導致珠寶一旦離開展櫃,「毀滅往往比轉售更安全」。
事實上,今年9月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才遭竊取價值60萬歐元(大約新台幣2145萬元)的黃金,同月份在利摩日瓷器博物館又有價值600萬歐元(大約新台幣2.14億元)的瓷器遭竊,如今聞名世界的羅浮宮也受害,讓政府意識到竊盜集團猖獗的嚴重性,制定新的安全計畫以保護博物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