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世界大賽最強武器!打擊率僅.154 運動科技助指叉球重返榮耀
指叉球是山本由伸武器庫的重要球種之一。圖/翻攝自X@MLB

揭密世界大賽最強武器!打擊率僅.154 運動科技助指叉球重返榮耀

mirror-daily-logo

2025/11/01 12:11:00

記者:

周文凱

今年世界大賽幾乎成為一場「指叉球之戰」,甫落幕的第六戰,兩隊王牌山本由伸與Kevin Gausman,都相當倚重指叉球(splitter)。《ESPN》專文分析,這種引誘性高、難以有效攻擊,卻一度在MLB消失近二十年的球路,近年又成為顯學,除了日籍投手引領風潮,亦仰賴運動科技打破過往迷思。
過去五年間,指叉球再度崛起。除了日本投手群將其視為基本球種外,MLB球隊也逐漸放寬對這項球路的禁令。曾經,各隊擔心指叉球會導致手肘韌帶受傷,如今卻視它為左右比賽勝負的關鍵。即將退役的道奇傳奇左投Clayton Kershaw直言:「如果能投進好球帶附近,那就是全場最好的球路。」
Kershaw近年也開發出「指叉變速球(split-change)」,終於在他18年的名人堂生涯中找到理想的變速球型。今年季後賽,有多達32位投手使用指叉球,佔全部投手的四分之一。自2008年開始追蹤相關數據以來,去年10月指叉球占總投球數的比例最高,為3.2% 。但今年10月 ,所有投球中竟有6.8% 是指叉球,幾乎又再翻倍。
這股浪潮的主角包括Gausman(季後賽使用率41.4%)與山本由伸(24.7%),藍鳥新秀Trey Yesavage則是在第5戰用指叉球徹底壓制道奇打線。此外,兩隊終結者Jeff Hoffman與佐佐木朗希也是箇中翹楚,而第七戰可能登板的大谷翔平,亦有一顆威力驚人的指叉球。
「這是我少數相信『就算打者知道也打不到』的球種之一,」Gausman笑說,「因為它看起來像快速球,但實際上不是,這正是它的殺傷力所在。」
指叉球是「叉指球(forkball)」的進化版,誕生於1910年代。不同於需要手腕內旋的變速球,指叉球的原理更簡單:將球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用拇指支撐,依照快速球的手臂速度投出,讓握法自然製造下墜。名人堂終結者Bruce Sutter在1973年學會指叉球後聲名大噪,Mike Scott、Roger Clemens、Curt Schilling與John Smoltz等人也靠此球延長生涯、投到40多歲。然而,到了2000年代 ,指叉球成了聯盟中手肘韌帶受傷的代罪羔羊,多數投手被勸阻使用 ,使其幾乎絕跡。
2014年日本好手田中將大加盟紐約洋基隊,迎來指叉球的新世代。科技進步更助它重生,高速攝影機能捕捉出手瞬間,雷達追蹤系統TrackMan提供即時回饋,讓投手能精準修正球路。
藍鳥投手教練Pete Walker指出:「現在我們能更快知道一顆球路是否有效,不再浪費整整一年的時間。」
此外,隨著各隊意識到「球速」才是造成手臂傷勢的主因,對指叉球的戒心也逐漸消除。投手們紛紛投入這項球路的研究與練習。數據顯示,截至世界大賽G5為止,今年季後賽打者面對指叉球的打擊率僅.154、上壘率.206、長打率.250,為所有球種中最低。道奇打者在世界大賽面對指叉球22個打數只敲出1支安打、吞下14次三振。
指叉球的魅力在於多變。有人像Paul Skenes投出結合沉球的「splinker」,有人模仿佐佐木朗希製造低轉速魔球,也有人如Gausman般能精準操控進出好球帶。甚至像Kershaw這樣的老將,也能將它作為迷惑打者的慢速球。
《ESPN》總結,無論形式如何,指叉球已正式回歸。或許未來因使用普及而降低神秘感,但至少現在,它仍是最難擊中的魔球。就如Kershaw所說:「沒有人打得到一顆好的指叉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