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19歲起3年生3胎!男牙醫大讚:PR99.9
一名張姓牙醫在Threads中發布貼文,分享妻子生產的故事,表示妻子在19歲開始連3年生3胎,第一胎女兒在2023年6月出生、第二胎女兒在2024年5月出生、第三台兒子則在今年11月初生。張姓牙醫在貼文中寫下,「真的覺得老婆很猛,衛福部少子化辦公室應該聘我老婆當顧問,國防部也不能只有買武器吧,下一代子女也是國防的延伸」,還大讚「22歲生三胎,PR99.9,兒子上大學太太40歲」。
貼文曝光後,遭到網友抨擊,認為19歲的女性多半處在剛進入社會的階段,而伴侶已經31歲可能有穩定的經濟、資源,在關係上擁有較多話語權,再加上3年3胎可能對女性的身體、心靈造成極大負擔,「這種老大跟老二生日差不到一年半的,尤其一年內的,我統稱禽獸」、「好恐怖,之前產科醫生跟我說最好休息一年半再懷孕,最短也要半年,不然對女生身體不好」、「真心對待妻子的人不會讓她一口氣連生這麼多胎⋯生孩子很累的,看起來丈夫只是想要滿足自己的繁殖慾望」。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2胎最好間隔18個月
對此,禾馨婦產科烏恩慈醫師在臉書粉專「烏烏醫師」發布貼文坦言,第一時間看到貼文時也是滿滿的不適感,不過當事人沒有發聲,就不便從生育自主、性別平等角度拆解。她強調,身為產科醫師,對於生產間隔、密集生育的風險,有很多想說。
烏恩慈指出,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2胎最好間隔18個月,最短不要短於6個月。因此在產後回診時,總會提醒夫妻要確實避孕,餵母乳不算避孕、月經沒來也可能排卵。但若是在半年內再度懷孕,不論是意外還是計劃,只要女方願意生小孩、沒有懷孕禁忌,決不會有婦產科醫師建議她中止妊娠,「也就是說短間隔確實提升風險,但它不是禁忌症」。醫師能做的就是評估子宮恢復狀況,及早篩檢貧血、子宮頸閉鎖不全、植入性胎盤、胎盤功能不良等問題,提供完整衛教與監測,給予產婦最適當的醫療支持。
生1胎就漏尿!婦產醫直言:產後復原可以做得更好
不過,若要談及產後復原,烏恩慈認為可以做得更好,她表示有些人在第一胎時,身體就已經浮現問題,包含骨盆底肌鬆弛導致漏尿、腹直肌分離造成核心無力,還有腰痠背痛等。這些其實都能透過孕期規律訓練、產後物理治療師協助身體找回正確排列來改善,而不是「忍一忍」就會過去的事。
另外,烏恩慈指出,短時間內從「一個孩子的媽媽」變成「兩個、三個孩子的媽媽」,情緒壓力更不是線性增加,而是直接跳級。除了更友善的育兒環境,心理諮商的資源也能陪著媽媽渡過這段適應期。「但老實說,這些我們現在都做得不夠多、也不夠好」。烏恩慈透露,有些媽媽連「只生一個」都未必得到完整照護更別說密集生育、孩子迅速變多,家庭時間與金錢的分配勢必受到影響。
因此,比起一味執著於出生率,烏恩慈更在意是否真的確保每一對母嬰,都能獲得完整的照顧?「身體、心理、家庭與社會支持,缺一不可。真正的生育自主,是透過教育、醫療、以及更平等的社會氛圍,讓所有女性能自由選擇生不生、生幾個、何時生」。烏恩慈直言,「選擇權在我們身上,也只在我們身上。更沒有人有資格替我們的人生打分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