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車市場已經是紅海市場,Bolt現在才來還能賺錢嗎?」業內人士坦言早在Bolt登台前,就關注Bolt招攬司機、打開市場的佈局,默默觀察之餘不免質疑「Bolt到底要做什麼?又為什麼要在飽和又薄利的台灣叫車市場中卡位?」
Bolt小檔案
- 總部所在地:愛沙尼雅塔林
- 總部成立時間:2013年8月3日
- 服務及業務範圍:目前已於全球超過50個國家與600個城市營運,提供多元化的行動服務,包括叫車服務、電動滑板車、電動自行車租賃與汽車租賃,服務超過2億名使用者,還有逾450萬名駕駛透過Bolt平台接單。
Bolt登台的消息,對業界來說,不僅不是新聞,其實還是一延再延,「2024年就聽說Bolt在台灣市場找人、找車(司機)的消息,上線時間也從原訂今年6月延後至9月底,說明台灣市場真的沒那麼容易搞定!」業者對本刊透露。
對於台灣消費者來說,「Bolt」的大名還是較為陌生,但其實,總部設立在愛沙尼亞的Bolt,在歐洲市場名聲響亮,不僅在逾50個國家與600個城市營運,服務超過2億使用者,更是出了名的擅長「精算」,對內要求要將資源用在刀口上,寧可讓高層出差坐經濟艙,也要省下預算放在用戶體驗上。

事實上,Bolt台灣操盤手曾憲竑本人就出身於Uber,畢業後就跟著台灣Uber一路打天下,今年轉戰Bolt,也挑戰他如何將累積逾10年的台灣Uber經驗與管理本領快速落地接軌到台灣Bolt上。
對此,曾憲竑也坦言「今年接手以來,的確在地法規、落地執行上多所溝通,甚至連如何發開票都要對內部逐一溝通」。
據本刊私下了解,各大叫車平台聽聞Bolt加入台灣戰局,檯面上都是展現風度表示歡迎之意,私底下可是「一路密切掌握、持續追蹤成效」。
外界以為叫車平台是上線之後才開始搶奪用戶,其實不然,更早開打的戰線其實是司機和車隊,這才是各叫車平台注目Bolt動態的主因,這場戰爭,早在Bolt招兵買馬、徵詢車隊合作意願之際,就已經開打。
「營運現況是,現在最為搶手的對象,恐怕不是用戶,而是數量更是有限的司機運將們。」業者笑著分析,也說明了Bolt為何特意端出比Uber少5%的抽成比例,就是為了吸引司機從Uber投入自家陣營。

Bolt殺進台灣市場,對消費者大撒優惠補貼,並採每週持續放送方式,目的就是建立用戶使用習慣,對於Uber來說,可謂是「最熟悉的競爭者」。
放送乘車優惠可說是新進用車平台招攬客戶的必用招數,業者私下以「過來人」之姿說道「廣撒優惠不一定能成功留客,但是不撒優惠是肯定沒有機會,不撒個一年半載很難說成效!」
資深業者私下分析,「叫車平台營運主打一個供需關係要能平衡,乘客叫車沒有車的時候,你要能吸引不想開機上線的司機出來接單,當司機開車沒有客人可以載的時候,你要能刺激乘客出來叫車。」這就衍生成為叫車平台雙頭補貼的背景。
面對Bolt登台,Uber台灣總經理楊麗達先前出席活動時則是回應「多元市場有新進業者一起努力,是良性競爭,希望能提供更好的出行選項給消費者。」態度顯得相當從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