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造潛艦「海鯤號」原訂4月進行海上測試,卻因整合系統進度延宕與設備故障被迫延後,最快恐至七月才能試俥,能否趕上11月交艦備受關注。潛艦專案指揮體系近期出現變動,原召集人黃曙光逐步淡出,改由海軍司令唐華與前國防部參事邵維揚接手,但雙方領導風格大異,導致台船與海軍協作出現狀況。黃主張國家隊合作,唐則劃清界線採買賣模式,潛艦國造正面臨決策整合與技術挑戰的雙重考驗。

原定4月展開的首艘國造潛艦「海鯤號」海上測試計畫,至今遲遲未啟。國防部長顧立雄日前在立法院坦言,海測日期尚無法確定,原因是台船仍在加緊改善多項缺失,國防部要求必須達到安全標準後,才能啟動測試。如今已進入5月,外界開始憂心,這艘原型艦是否能如期在11月完成測試並交艦。
據《鏡報新聞網》掌握,5、6月展開海測恐怕已成泡影,最快可能延至7月。若7至9月能出海試俥,在最樂觀情況下,或許仍有機會趕上交艦時程。但近期傳出「海鯤號」設備故障、動力系統出現問題,使變數陡增。
載台管理系統整合不順 主機傳出故障
權威消息人士說,海測卡關,主因是整合載台管理系統(IPMS)的進度緩慢,IPMS猶如電動車上的中央平板控制系統,潛艦要出海測試,IPMS上數千項的系統整合是基本,但卻一直趕不上進度。
另外,泊港測試也有不少項目尚未完成,再加上4月下旬,海軍司令唐華要求台船備便主機,準備要進行海測,結果未依據測試程序執行,導致發生重大故障事件。有傳聞是兩部主機故障,且動力系統出問題,但傳聞未獲證實。
4月初,國安高層原先接到的報告,潛艦的後續測試,大方向是樂觀的,但因先進系統整合是非常複雜的工作,還有一些狀況必須處理,可能會拖一下,但應可以在4月底、5月初進行海測。沒想到「欲速則不達」,國安高層最後緊急叫停,要求海軍必須符合安全標準,才可進行海測。
知情人士說,潛艦的進度出現落差,和潛艦小組的指揮系統悄悄更替多少有關。
《鏡報新聞網》調查,國安會諮詢委員、也是潛艦小組原召集人黃曙光在農曆年後,就很少在台船的海昌工廠出現,他偶而會下去幫忙,但後續潛艦的測試決策,都交由海軍司令唐華及前國防部參事邵維揚中將來主導。
潛艦製造最有經驗、曾經到荷蘭接收劍龍級潛艦的黃曙光,在去年下半年,他至少兩週會去一次台船了解進度,到了今年初,因唐華決定4月就進行海測,但黃認為這時間還不行,兩人意見分歧,黃索性不再介入。他除了管制進度,定期向賴總統回報外,實質的參與已大幅減少。
黃曙光淡出潛艦小組 唐華主導決策
過去幾年,黃曙光以台船海昌工廠為家,雖然家在台北,但他一直長住在高雄。甚至原本固定要參加由蔡英文主持的軍事會談,他也都以潛艦事務繁忙為由,而婉拒參加。 去年4月,在蔡英文總統任期結束之前,黃曙光曾經提出辭呈,辭去國安會諮詢委員等所有公職,包含潛艦小組召集人,希望與蔡一起同進退,但最後被蔡及賴清德慰留,並且續任潛艦小組的負責人。
當時,黃曙光是以健康等因素,向蔡請辭,由於彼時立院已經確定藍委過半,為了讓潛艦後續的預算、還有工作可以順利進行,他建議由海軍司令唐華兼任召集人,如此權責可以統一,立委也不會再針對他杯葛預算,他則可以用技術諮詢委員的角色,協助完成後續的工作。
不過,黃曙光被慰留之後,事情出現了變化。知情人士透露,由於黃曙光治軍嚴厲,大家也都有個性,因此團隊有發生了一些摩擦,包括黃和左右手之間,也產生了衝突。事情甚至演變到還有人說出,「有他就無我」的程度。知情人士透露,雖然外人看來,這些衝突都不是太嚴重的事,但最後,改由唐華及邵維揚負責潛艦最後一哩路的測試,黃就逐漸不再介入潛艦後續的細節。
潛艦決策人更替 台船角色大不同
《鏡報新聞網》調查發現,黃曙光和唐華的領導風格十分不同。黃認為應以國家隊的概念共同解決潛艦問題,所以,海軍和台船是命運共同體。在海昌工廠,他帶著台船的人及256戰隊的同仁,一步一步把潛艦做出來,其中還包括後續測試手冊。
但唐華卻要求以合約關係,來界定海軍和台船的關係,也就是海軍只負責督導要求,相關問題是台船的事,海軍不會主動協助解決問題,台船得想辦法解決。換句話說,海軍是買主,台船都要聽他的,有問題是台船的事,與海軍無關,完全劃清界線。
也因此,海鯤號4月下旬出海,結果未依據測試程序執行,發生重大故障事件,海軍對國防部報告就表明,這是台船跟原廠的事。
另外,唐華希望加快腳步,能夠符合原先海測的時程規劃,但黃曙光覺得應該一步一步按部就班,每項測試都要按規定作完,安全第一。 唐華急著要趕上海測的時程,也不能說有什麼錯,只是,他和主導者邵維揚中將,都非潛艦部隊出身,而水面艦和潛艦的建造相差甚遠,潛艦系統的整合也非他們專業所長,加上唐管理風格強勢,台船人員有時不敢說出真話,雖全力趕工,但力有未逮,忙中有錯,導致今天的困境。
潛艦國造對台灣而言本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但鑑於國防現實,已無退路。如今海鯤號進入最關鍵階段,國安高層有必要立即釐清泊港測試的實際進度、設備故障的責任歸屬、全力修復,並思考如何整合內部力量,化解潛艦海測危機。
★本文為《鏡報新聞網》獨家報導,歡迎各界引用並明確標註來源;照片攝影版權所有,請聯繫《鏡報新聞網》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