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謹:抽走的不只是血 更抽走對體育競技體系的信任
石明謹表示,違反球員的意願,命令他們做無義務之事,幾乎是台灣運動圈的常態。圖片取自台師大官網

|即時

石明謹:抽走的不只是血 更抽走對體育競技體系的信任

mirror-daily-logo

2025/07/19 06:50:00

石明謹/台灣足球發展協會理事長
近來最熱門的「體育新聞」,絕對是師大女足抽血事件,在違反受試者意願、非醫療人員進行抽血、受試費用挪用為球隊使用等等,在刑法上可能構成了強制罪、傷害罪、侵占罪等罪責,其研究結果也可能因不符學術倫理,成為一紙空談,師大對這件事的處置不當,對違法犯紀的教練輕輕放下,造成校譽的嚴重傷害。

問題只是冰山一角

這些刑事、行政責任當然應該追究,但是更令體育人擔心的,其實是這個事件突顯出台灣目前的運動競技環境極端不正常,抽血事件顯示的僅僅是冰山一角,更多不可聞問的醜事其實每天都在不斷發生。
當然,這並不是說在台灣到處都有抽血事件的發生,而是「違反球員的意願,命令他們做無義務之事」,這樣的場景,幾乎是台灣運動圈的常態,以此次出事的師大女足隊為例,周台英老師的爭議事件不只一樁,她強勢的教學作風也不是一天兩天,過去對於球員接近霸凌的嚴格管控,圈內眾所周知,只是程度不如這次的抽血事件來得令人震驚而已。
說來諷刺,過去足壇對於周台英老師的推崇與尊敬,很可能就是令她犯下如此大錯的主因,因為沒人敢質疑她在足球領域上的成就,因為沒人敢挑戰她在足球教學上的手段,因為沒人敢對她的行為做出建言,最終是釀成大錯。
女足被逼配合抽血研究,教練還怒嗆學生:「妳白老鼠、該早退學!」(翻攝自Threads)
台師大女足抽血案,震撼台灣社會,但恐怕只是冰山一角。圖片取自當事人Threads

不正常的成長歷程

其實在競技體育的領域,學生被教練「要求」參與各種身體研究,不是什麼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畢竟這些頂尖運動員的身體狀態,就是最好的測試品,出色的體能、規律的生活、服從的態度,一個個都像是品質良好的白老鼠。
這些選手多半出自台灣獨特的「體育班」制度,從小就受到集中管理,集體生活、集體行動,教練就是他們的舍監、就是他們的管家,同時也是他們的父母。
許多選手跟隊友、教練的相處時間,遠比與自己的家人相處時間更長,生活上也彼此依賴,形成一個封閉的生物環境,對許多選手而言,成長歷程中大部份的指導來自教練,也形成一種「教練說的就是對的」的服從態度。
同時因為體育班的分班制度,讓這些選手缺乏與一般學生同樣的機會,跟整個社會接觸,在運動以外的學科,無法跟一般學生一起學習,往往導致體育班學生的常識、技能、社交能力,普遍低於一般學生。
以這次出面指控抽血行為的簡姓同學為例,她是在大二時因為練球壓力過大,選擇到英國打工留學,希望暫時放鬆自己的心情,在英國碰到當地的足球員,他們對於她在球隊必須每天抽血的經歷感到驚訝,她才發現這種行為可能是違法的。
基本生活能力低下、生活不自由、人際網路封閉、缺乏基礎常識,變成了許多體育班學生的標準配置,或許這在運動技能的訓練上,對他們有所幫助,但造成的危險卻遠遠大於這些利益。

沒有選擇權的人生道路

另外一方面,這些體育特長學生,能夠進到所屬的學校或科系,憑藉的當然是自己的運動專長,而這條道路在台灣的學制下,是很難轉換的,在美國,雖然你憑藉著運動專長,進入到大學,選手依舊是分散在經濟系、文學系、物理系等等不同的系所之中,而不是進入籃球系、棒球系、足球系(法律上無此類名稱,但競技系的分科就結果而言,就是如此)。
抽血事件只是因為涉及侵入人體的實驗,看起來格外令人驚悚,所以造成龐大的輿論壓力,但是在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之中,其他教練霸凌操控選手的情事,恐怕不會只有一樁,學生必須幫教練搬家,幫忙處理個人雜務,比賽獎金回捐等等行為,同樣不合理。
日本的體育專長學生也是平均的分配在不同班級之中,平時與一般學生一起上、下課,學習一樣的內容,只有在課後的練習,才跟同專長的選手一起訓練。
很多人以為這樣的訓練方式,是讓台灣在運動場上取得成績的關鍵,但事實是,不採行這套軍事集中管理的美、日或其他先進西方國家,運動領域的表現遠比台灣更加出色。
這樣的道路就形成另一個抽血案發生的關鍵,就是學生的出路,完全取決於他所選擇的運動專項,幾乎沒有第二個選擇,這也成為教練拿來威脅選手的最佳手段,因為只要你離開了原本的環境,你沒有其他能力,當你的「足球生涯」被拿來當做脅迫工具時,你的選擇就是沒有選擇。
女足圖片取自簡奇陞臉書
至少必須耗費15年,才可以培養出一位成熟的足球員。圖片取自簡奇陞臉書

真正的悲哀

我們回過頭來看師大女足這幾年的抽血事件,除選手的權益受損、師大的學術威信遭到質疑之外,對於台灣體壇的傷害是什麼?光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折損的優秀運動員,價值就難以估計。
一名足球選手,大約5、6歲的時候開始觸球,接受基礎練習,到了國小5、6年級,開始選擇足球做為專門訓練項目,到了14、5歲,就可以顯現出是否具有足球方面的潛力,最後經過各種考驗、比賽、測試,終於進入了台灣女足的最高學府臺師大。
這整個過程耗費將近15年,除了父母的支持、選手的努力、國家的資源,球員不能受傷、不能狀態不好、不能有意外事件,最後還要看運氣,不是每個選手都能有機會站上這個舞台,能夠進到師大的女足選手,說是萬中選一也不為過。
然而光是這幾天曝光的名單,就至少有四位師大女足選手,在足球隊的不當霸凌之下,選擇了休學或是退隊,等於是選手浪費了15年的光陰,在足球的領域力爭上游,然後在達到目標的那一刻,就斷送了自己的前途。
這次事件讓有心讓孩子參與運動的家長產生疑慮,讓師大的校譽受損,可能連帶影響日後女足隊招生,出來吹哨的選手將來幾乎不可能繼續參與足球運動,還在球隊中的選手擔心受怕惶惶不可終日,有潛力的年輕選手對師大望之卻步,這一針扎下去,形成三輸的局面。

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學術倫理與刑事調查,就讓它照著應有的程序走,但是如何彌補這個巨大的傷口,絕對是當務之急,首先是師大必須誠實面對在這個過程中所犯下的錯誤,甚至主動清查其他項目是否有類似的權勢罷凌或是不當對待,不單單只是抽血實驗,所有對學生不合理的要求,都應該予以導正。
其次是要啟動現有學生的輔導,同時設立獨立公正的申訴管道,讓現有的球員可以安心練球,一但在訓練上、課業上、生活上,因為此次事件導致紛擾,必須有人能夠為學生扛起壓力,共同面對。
對於即將入學的大一選手,校方更應該舉辦完整的講座及公聽會,教育學生不要忍受不合理的對待,保持未來溝通管道的暢通,重新鼓舞新入校選手的士氣。
唯有如此,台灣的大學競技運動形象,才有可能在這次重大的傷害下,得到重生。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