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片長約7分鐘,紀錄日治時期台灣的自然地貌、風俗民情、原住民族生活、農業景觀與殖民城市建設,並採用綠、藍、黃、橘等膠卷染色技術,使影像呈現繽紛鮮明的視覺效果,也反映當時外界對台灣「美麗之島」的想像與詮釋。
片名「福爾摩沙」源自葡萄牙語「Formosa」,意指「美麗的島嶼」,是早期西方世界對台灣的稱呼。國家影視聽中心表示,《福爾摩沙》的拷貝來自1991年與荷蘭電影博物館的館際合作,當年荷蘭主動致贈本片複製拷貝給中心前身國家電影資料館。然而,此片製作單位與拍攝目的迄今仍未有明確定論。
根據最新出版的《Fa電影欣賞》第203期〈百年膠卷與島嶼映像:關於〈福爾摩沙〉〉專輯中,學者井迎瑞、李道明、史惟筑等人透過跨國資料比對,發現本片可能涉及荷蘭、法國、比利時、日本與美國等多國合製。李道明更推測影片拍攝時間可能早至1917年。
此外,影視聽中心也已自2024年起,正式向全球各大電影資料館倡議返還1960年代以前、涉及台灣原住民族的早期動態影像。未來,影視聽中心也將持續展開深入研究與數位整理,重構被殖民歷史中的台灣影像記憶,也期望透過像《福爾摩沙》這樣的公開,喚起大眾對文化保存的關注與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