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傑客/國際關係博士
近來有觀點指出,在川普「美國優先」的浪潮橫掃全球之際,有一批中等國家正以全新姿態重新定位自己,既不是對抗美國,也不再在中美之間搖擺,而是努力打造屬於自己的戰略路線。這現象顯示出一種類型的角色進化,被稱為「升級版中等國家」(middle power plus):它們不僅維持原有的中等國家地位,更積極擴張影響力、尋求戰略自主。然而,台灣在思考這類論述時,卻必須謹慎以對。因為台灣所面對的,不是中等國家典型的策略空間,而是更接近戰略前線國家的生存困境。
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等國家的第三條路
從國際關係理論來看,面對強權施壓,國家的典型反應往往落在兩種經典選擇之間:制衡(balance)與扈從(bandwagon)。前者是與其他較弱國家結盟,共同抵抗強權大國的擴張;後者則是投向強權,期望分得利益與庇護。然而,這兩條路徑對中等國家而言,往往都難以長久。一來制衡成本高昂、缺乏集體意志與行動一致性;二來扈從則可能使主體性受損,議價能力減弱。
但近年幾個中等國家的外交實踐,似乎指出第三條路:一種不明言對抗、也不完全依附的「平行自主戰略」。講白話文,此即為試圖追求左右逢源的策略,但這不是非結盟式的第三勢力,而是主權國家在強權對抗的夾縫中,爭取彈性、鞏固籌碼的具體實踐。
歐洲三角同盟與亞洲務實外交
例如,英國與德國簽署《肯辛頓條約》,承諾軍事互助,甚至涵蓋核武保障;英法也同步協調核戰略。在美國對歐洲安全承諾日益不確定之際,歐洲主要國家透過「三角同盟」自建防衛網絡,展現一種非對抗性、體制內的自主平衡,既未脫離北約,也非另起爐灶,而是補強其集體防衛機制。
亞洲方面,韓國近年來也展現類似趨勢。南韓現任總統李在明在其2022年競選期間,曾提出「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實用外交」,主張在安全上維持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但在經濟與地緣政治上則強化外交自主,並積極拓展對「全球南方」的接觸。對此,有印度學者便以「升級版中等國家」(middle power plus)形容中等國家這樣的戰略取向:不是在強權之間搖擺,而是尋求策略彈性與議題主體性。同樣地,澳洲總理艾班尼斯訪中時也明確表態:「不是美國優先,也不是中國優先,而是澳洲優先。」安全上依舊緊跟美國,在經貿上則力求穩定與中國的互動。
中等國家的升級條件:三項不可或缺的結構基礎
這些案例顯示,中等國家正試圖在扈從與制衡之外,發展出一種「有限制衡、選擇性依附」的新模式。它們承認力量不對稱的現實,卻不願放棄自主決策的空間;不高調對抗,也不完全屈從,強調的是靈活務實與多邊策略縱深。然而這類戰略實踐得以推進,其實是有三個基本前提:一是擁有完整的主權地位與聯合國會員資格,得以正當參與國際制度與對外安全合作;二是擁有軍事能力或地緣縱深,得以承受一定程度的風險;三是能積極投入全球治理制度,以制度槓桿平衡強權壓力與增強議價能力。
台灣可以複製此路線?
台灣雖具備中等強權的部分條件,如制度成熟、科技實力與經濟韌性,但很遺憾的,仍然缺乏關鍵的兩項結構基礎:國際承認與地緣緩衝。這使得台灣難以加入正式多邊組織,也缺乏戰略迴旋空間,在中美對抗最前線,面對中國壓力無處可退。
因此,台灣無法簡單仿效升級版中等國家的「平行自主」策略,但也不必羨慕。台灣與其模仿,不如發展出獨特的韌性外交,諸如:強化與民主盟國的制度性連結;擴大台灣在科技與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建立非對稱性的議題聯盟。台灣唯有認清自己才是升級的起點,才能創造屬於我們的升級版外交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