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位影視工作者集結發起的「Taiwan Action」公民罷免影片行動持續升溫,導演王小棣執導的公民11號《功課篇》今(2日)上午9點正式上線。該片以一場家庭衝突為核心,透過一名小男孩聲淚俱下的真誠演出,提醒國人民主的實現需要一代代認真關注,是需要用心「做功課」的課題。

王小棣導演的「做功課篇」中,父親因兒子成績不夠好而責罵他不做功課,不准兒子說對學校科目沒興趣,沒想到兒子比父親更激動:「那你呢?媽媽說立法院的事情,你還不是說沒興趣?這段話不僅讓父親啞口無言,也引發觀眾強烈共鳴。
王小棣透露,這名小演員本身就十分關心時事,台語能力也相當出色,對罷免議題有一定理解。試戲時,光是聽到「爸爸罵媽媽」,眼淚便默默滑落,情感自然流露。
「做功課篇」片中以一家三口形成台灣當代社會情感衝突的縮影,但三人各有自己焦慮的理由與表達的方式。片中小朋友未必真的清楚父母爭執些什麼,但他是焦慮的。
「其實我覺得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是焦慮的,就算你是抱持著一個意見去罵別人,或者你去撕毀別人的連署書,你看到罷免志工就罵他,其實你也是焦慮的,你要面對自己的這個焦慮。」
大罷免風潮幾個月以來,女性大量積極參與的現象引發熱議。朱詩倩導演本周推出的罷免影片「台灣女人篇」,便聚焦罷團女性志工而逼哭無數觀眾,「做功課篇」片中也反映此一現象。王小棣強調,所謂「不談政治」其實是一種逃避。「國家就像一個家庭,每個人的努力都算數。不要只講立場,要有價值、有想法,才叫立場。」
談及政治現況,她直言國民黨最大的問題是「停止學習」,不願承認錯誤,也不肯面對自我檢討。「死亡連署的名單該承認就是該承認,搞到天翻地覆是很可惜的事情。」她語重心長地說,社會早已一目了然:「你有沒有進步、有沒有學習,大家都看得出來。」
至於片中由王明台飾演、選擇逃避政治話題的父親角色,王小棣表示其實十分理解:「男性從小被教導要負責、穩定、不生事,自然會把自己的堡壘築得更高,也較難轉變立場。」她也鼓勵男性放下包袱:「把了解憲法、關心制度,當作一份功課去做。」
面對外界對她「藍營背景」的質疑,王小棣坦然回應:「難道你是住在營隊裡嗎?」她強調,不應用顏色為人貼標籤,而應觀察一個人的行動與思考。「貼標籤的同時,其實反映出你自己沒做功課。」
王小棣說,小時候每個家庭都訂報紙,但媒體方式已經改變,現在的時代讓我們分裂和分化,因為每個人只看自己想看的。她建議不要一直把自己關在同溫層裡。她臉書上曾有兩個年輕朋友跟自己意見完全相左,她跟兩人都吵過架,但她後來決定一定要在朋友圈留著這兩位,因為需要在自己的世界裡保留完全不一樣的意見。「也許你會生氣,但你應該知道對方的情感挫傷與堅持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