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多數的電子製造業因為客戶以美國為主,從客戶收取的貨款多是美元,也多使用美元採購IC、連接器、電源、機構件等關鍵零組件,能夠透過收美元、付美元的方式達成自然避險,也不像其他的電子組裝代工廠、台積電,因為在海外有廠、或是有建廠計畫,可以先把資金匯往以美元計價的海外子公司,來達到避險效果。
不過,以手機相機鏡片為主的大立光,不論是原材料還是模具,多可以在地以新台幣採購,然而,客戶支付的帳款卻全部都是美元,造成大立光滿手美元、無法達到自然避險,第二季帳面上的匯兌損失高達42億元,創下大立光史上最大匯損紀錄,第二季每股獲利被吃掉31.63元。
或許是為了不要在可見的未來創下更高額的匯兌損失,大立光今日董事會通過對百分之百持有的子公司Astro International Limited增資不超過5億美元(約近148億新台幣),以降低外匯避險成本。這不是大立光第一次如此操作來平衡匯兌收益,大立光去年也曾經對Astro增資10億美元。
市場則評估,把部分資金轉移到以美元計價的境外控股公司,當新台幣升值時,以美元計價的境外控股公司將資金匯回母公司時,便可以從匯回的資金中賺到價差,彌補部分帳面匯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