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操作最高明的關稅談判術 談判贏話語也贏
7月底,川普總統在白宮接見菲律總統迪南德·馬科斯。圖片取自美國白宮 flickr

|即時

川普操作最高明的關稅談判術 談判贏話語也贏

mirror-daily-logo

2025/08/01 06:20:00

台傑客/國際關係博士、前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本文從談判理論與國際權力結構剖析美日關稅談判,指出川普政府在談判桌上同時掌握實質與話語雙重優勢,形成對其國家在此不對稱結構中談判的挑戰,台灣亦須審慎應對。
日本參議院選舉甫落幕,執政聯盟失去過半席次的消息尚未完全消化,美國總統川普便高調宣布一項針對日本的重大關稅協議:原先預告的25%懲罰性關稅將調降為15%,作為雙邊談判成果的一部分。然而隨之揭露的還包括更令人側目的內容,日本將對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美方將獲得其中90%的利潤;另有汽車、農業等市場開放承諾。這些條件公布後,看起來雖然關稅降到15 %,但外界對於該協議對日本核心產業的潛在影響,以及川普的談判風格,仍有許多討論。
這並非單純的經貿協商,而是川普式對外談判風格的再現。他慣於先開出極端條件,再於最後階段象徵性讓步,創造「美方讓利、對方獲救」的錯覺。從談判理論角度來看,這就是典型的強勢談判(hard bargaining)操作,透過高壓開價、設定敘事框架與時機主導,形成心理與實質雙重優勢。由於日本在經貿與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幾乎沒有有效的替代方案可用,因此即使條件不利,也只能接受。
當然,對相對弱勢國家而言,國家戰略確實有時需取捨,若從長期利益來看,當一個國家估算後發現短期的損失是可以承受的,而長期的利益又屬可以期待,會傾向接受其他國家設定的條件,以爭取相對的利益。諸如總額為5500億美元(約81兆日元)的對美投資計畫,若有利潤,美國取得其中90%,看起來日本吃虧,但日本評估後發現因此失去的,最多也不過是幾百億日元的「尾數」,然而關稅下調後可避免的損失可能高達10兆日元,因而同意川普的提議。
更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對「話語權」的掌握。他不只在條件上佔上風,更擅長將這些結果包裝成對美國選民交代得過去的「外交勝利」。像是「創造數十萬美國工作機會」「日本是最好的盟友之一」這類說法,對於此類表面上號稱對等,實質上不平等的協議,既塑造友善氛圍,又隱去不對等本質。這種話語的主導權,對民主國家的選舉政治影響極大,因為它使得美國談判對手國政府在輿論場上喪失主導解釋的空間。
雖然這項關稅調降是在日本參議院選後才宣布,但協議的內容與氛圍早已醞釀許久。自民黨慘敗的現實,不只是日本選民對國內內政的評價,也是一種對外交處境與談判結構的制度性回應。選舉不只是內政的檢驗,更折射出民主制度在面對外部壓力與從屬結構。弱勢國家可能基於長期利益的考量而同意大國的條件,但如果選民認為所謂的長期利益只是遙不可及的目標,而犧牲的卻是眼前可見的產業與民生,自然就會用選票給出評斷。同時,川普此舉也再次驗證一個國際關係的老問題:在霸權主導的雙邊架構中,所謂「盟友」的實質地位往往形同從屬關係。名義上協商對等,但資源、籌碼與話語主導權的不對稱,使弱勢國家在制度上難以取得實質公平。
台語有句話說:「賭贏嘴也贏」,意思是不只在交易桌上佔便宜,還在言語上取得主導,讓對方連輸都輸得無可奈何、啞口無言。川普的對外談判風格正是如此。他不但在實質條件上擠壓盟邦讓步,還透過話語主導,把不對等的協議包裝成「雙贏」、「對盟友最友善」的成功典範。他讓日本接受高額投資與市場開放的代價,卻對內宣稱這是美國工人與企業的勝利;他延後關稅實施,卻說成是對日本的「體諒」與「善意」,這不只是談判結果的大贏,更是一場政治論述的勝利。
這種「談判贏、話語也贏」的雙重勝利模式,對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內政都是挑戰。川普的操作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他讓對手失去定義議題的能力,而這恰恰是現代國際關係中最危險的不對稱:不只讓你輸,還要讓你說自己是贏。對於目前仍在進行的台美關稅與經貿談判,這類案例或許可供政策單位參考,除了談判條件本身,更要留心論述的主導權,實質內容和對外說法都很重要。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