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聰智/退休工程師
當前台灣的能源轉型,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不是技術,而是時間的匱乏。一項涉及整體社會與未來世代命運的重大工程,卻在匆促、缺乏協商與配套的情況下推動,正逐漸顯露代價。從光電入侵良田、山林失守,到電網不穩、民生與產業用電風險升高,綠能轉型的初衷正面臨社會正義與國家安全的雙重質疑。
在此關鍵時刻,「時間」本身,成為一種稀有而寶貴的資源。綠能不是原罪,但轉型的魯莽令人憂心。我們樂見再生能源的推進,但也應正視現實:光電若倉促上陣、缺乏通盤規劃與社會溝通,便可能造成「綠色的不正義」。特定地區的農地、原鄉或弱勢社區,被迫承擔綠能建設的代價,卻難以分享其成果,這種利益與風險的錯置,破壞了再生能源的公共道德基礎。
此外,若因急於達成政策指標,而忽略生態平衡與糧食安全(光電場取代耕地),台灣的永續願景將難以成立。
在這樣的背景下,核三廠的有條件重啟,提供我們一項務實選擇。它不是對核能的執迷,而是為能源轉型爭取時間與空間。
供電穩定:核三可提供穩定基載電力,減少對氣候與國際能源價格的依賴。
戰略韌性: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如台海封鎖可能導致天然氣中斷),核三是少數本地可自足且不中斷的部份能源。
環境壓力舒緩:核三若延役成功,可讓部分不當光電開發暫緩,有助保存耕地與生態及國家的糧食安全。
社會對話的緩衝:核三的運轉可爭取更多時間,讓綠電政策能回到更合理、公平的軌道,進行環評、土地使用、社區參與等更完整的規劃。
一個健康的能源轉型,不該只有技術與碳排指標,更應納入「誰付出、誰受益」,不能由企業獨享獲益,更不能犧牲下一代的土地與糧食安全,換取短期的數據成績單。
我們必須正視這些轉型的副作用,修正錯誤,而不是繼續掩蓋與否認。
核三的延役重啟,不是能源選邊站的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一種理性治理的表現。唯有讓台灣社會多一點時間,去思考、去修正、去共識,我們才可能真正走向可持續、正義且穩健的綠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