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30歲的女子主訴頭痛、掉髮,醫療團隊建議他進行性病檢查,結果竟發現確診梅毒二期,梅毒螺旋體已經入侵腦部,引發頭痛。不過女子僅有一個固定性伴侶就是男友,沒想到詢問之下才發現,男友在外偷吃,才會感染梅毒,導致女子也遭到感染,所幸經過治療已經改善,頭髮也逐漸長出來。
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伯亮指出,梅毒在各期狀況都不相同,一期在男性生殖器外觀或是女性陰道出現無痛性潰瘍、硬性下疳、局部淋巴腺腫等症狀;二期通常在一期之後4至10週出現症狀,此時梅毒可能擴散至全身,出現斑疹、丘疹、禿頭、扁平濕疣,甚至頭痛、倦怠、噁心、發燒、體重減輕、肌肉骨骼及關節疼痛、全身性淋巴腺腫等症狀;三期最為嚴重,常見於感染3年至7年,可能有可見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脊髓神經遭破壞造成的感覺異常與運動失調等症狀。
依據疾管署統計,今年1至7月全國性傳染病感染情形:感染愛滋病毒者513例、淋病3627例,較去年同期均已呈現下降趨勢,分別下降12%與18%;但梅毒感染卻呈上升趨勢,今年1至7月梅毒感染通報數新增5826例,較去年同期5456例上升7%。其中,13至24歲年輕族群更為近年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2024年13至24歲梅毒通報數為1772例,較2023年上升19%,已連續4年上升,今年1至7月該年齡層梅毒通報數為1126例,較去年同期增加14%,值得關注。
另外,疾管署提醒,皆主要係經由不安全性行為傳播之性傳染病。梅毒與淋病男性多於感染淋病後2至7天出現尿道化膿與排尿不適,女性則常無明顯症狀。若未治療,恐導致不孕,並可能引發直腸、咽喉或結膜等部位感染。民眾如有不安全性行為風險,應主動接受性傳染病篩檢,並妥善治療與告知伴侶及早就醫,避免「乒乓感染」反覆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