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不只中國 俄國也是台灣的「境外敵對勢力」
中俄對想重返帝國地位的執著自然成為了雙方合作顛覆當今國際秩序的根本動力。資料照片

|即時

投書:不只中國 俄國也是台灣的「境外敵對勢力」

2025/05/05 07:00:00

許翼飛/政治工作者
獲普立茲獎肯定的記者兼歷史學家,安愛波邦(Anne Applebaum)在其著作《獨裁者聯盟》(Autocracy, Inc)中主張這世界的獨裁國家,如中俄伊等國已經形成一個彼此會相互支援的聯盟,雖然作者指出這些國家之所以結盟是出於獨裁者對權力的渴望和金錢的貪婪,並無共同的意識形態,然而筆者認為中俄兩國確實擁有思想上的共同點,亦是威脅最大的兩個國家。
普丁說過蘇聯解體是「地緣政治災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對共產主義的緬懷,而是對失去原有的帝國地位的憤怒,在中國,共產主義也同樣被「大國崛起」、「東升西降」等口號取代,這代表了新生的天下主義,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便曾公開表示中國正試圖恢復朝貢體系。
所謂的朝貢,其實就是「欲遠方萬國,無不臣服」的天下秩序,「文明」的中華帝國的獨霸地位是不容侵犯的,而「野蠻」的邊陲,只有稱臣,沒有對等。對過往帝國的迷戀的案例之一是造神鄭和,鄭和下西洋被視為中國對外能「以德服人」並比西方優異的事蹟,甚至在南海爭議中作為中國「歷史權力」的證據,但這種敘事選擇性忽略了鄭和的艦隊其實不排斥動用武力,在第一次下西洋時便攻打了蘇門答臘的城市巨港,同年在爪哇殺害了一百多人,更在第二次下西洋時入侵錫蘭,且鄭和所效力的明帝國亦併吞了雲南與侵略、殖民了越南,因此說下西洋,或天朝的對外關係史是充滿和平的無非只是神話、且即便所謂的「歷史權利」已遭海牙仲裁否決,然而當代的中國仍歌頌著這些幻想。
與中國同樣,俄羅斯亦相當癡迷於「歷史」,早在十五世紀,莫斯科公國的伊凡三世(Ivan III of Russia)便自視為基輔羅斯的後繼者,並用收回這個已滅亡多時的國度領土之名併吞鄰國諾夫哥羅德。
伊凡三世築基了未來俄羅斯在歐洲擴張的意識型態,也就是「這些土地自古以來就屬其所有」,不論是幾百年後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聲稱的「朕恢復了那些被強奪去的部分」的瓜分波蘭或普丁進犯烏克蘭皆是如此,誠如普丁的思想導師、上世紀的俄國法西斯主義者伊凡·伊林(Ivan Ilyin)所言,俄羅斯不會因肢解滅亡,並會:「再次把她的『各部分』一一收回,會收回她的所有河流、海洋、山脈、煤礦、穀場、油田和鈾礦。」
就如同中國對鄭和的選擇性接受,俄羅斯的領土神話也忽略了重要的事實,比方說,普丁一直宣稱烏克蘭是被列寧創建的虛構國家,俄烏同源等,但實際上烏克蘭民族主義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就已然萌芽,並於一戰後建立起獨立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Ukrainian People's Republic),且烏克蘭語和俄語實際上無法互通,不過普丁對此皆視而不見。因此,當中俄打著歷史大旗來取得擴張的正當性時,僅是代表了其歷史觀有多錯誤,即使史料證明台灣與烏克蘭皆並非自古以來就是中俄的一部分,莫斯科和北京仍會繼續散播謊言。
而中俄對想重返帝國地位的執著自然成為了雙方合作顛覆當今國際秩序的根本動力,受普丁重用的時任國防部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便早在2015於一場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與會的會談中就「重新構築目前的世界秩序」取得共識。八年後當俄國因侵略基輔遭受國際制裁時,中國便大力援助經濟和能用於軍事用途的無人機等物資,為克宮撐腰。
與蕭依古的會議同年,著名官媒《環球日報》與《今日俄羅斯》亦簽署協定,之後中俄媒體間的合作更被稱為「中俄媒體利益共同體」。
到俄烏戰爭中,中國媒體不斷附和俄國外宣,如俄駐美使館聲稱美國在烏設立生化實驗室的莫名指控就獲得《央視網》等媒體的大肆宣傳,中方更和克里姆林宮同樣將戰爭責歸於華府。在輿論瀰漫著支持俄羅斯和攻擊烏克蘭的氣氛下,最近會有中國人因受煽動加入俄軍的作戰最終被俘的消息就不奇怪了。
至於俄羅斯是否會支持習近平對台動武?這個問題筆者認為是肯定的。莫斯科早在90年代初就確立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更在2001年中俄雙方簽署的友好條約中重申俄方自1992年來對台「原則立場不變」,且「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灣獨立」。
而對於中俄帶來的威脅,台灣必須擴充論述,先不論是否能正式比照中國把俄國指定為境外敵對勢力,筆者認為凡在討論台灣的境外敵人時,皆有必要考量到莫斯科的腳色。同時我們也必須繼續堅定支持烏克蘭抗戰,持續譴責俄羅斯,並監督對其制裁的落實。
唯有當我們認定的威脅不只一個獨裁國家,而是一整個獨裁者聯盟的時候,台灣才能持續邁向總統賴清德去年於Concordia年度峰會的演說中希望和民主國家攜手撐起、阻止威權擴張的「民主保護傘」的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