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專欄:過山車般的美國關稅戰帶來的自傷
這輪關稅戰的過山車行程,不僅沒達到讓世界畏懼美國的目的,反而讓美國折損甚多。圖片取自shutterstock

|即時

何清漣專欄:過山車般的美國關稅戰帶來的自傷

2025/04/29 14:35:00

何清漣/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
美國對世界多國的關稅戰,從4月2日宣佈解放日關稅以來,世界各國仿佛坐在劇烈顛簸的過山車上,看著白宮不停地調整關稅政策。這個倉促劇烈的調整過程,其實就是川普作為強勢談判者信譽受損的過程,其結果就是幾大盟國如英國日本南韓從最初積極洽談,到如今的慢慢商談,以及存在於川普發言中的北京回應。

川普關稅戰的過山車行程

導致川普總統改變心意的因素是兩輪美國資本市場股債匯三殺,第一輪股債匯三殺的結果,讓白宮於7日宣佈暫緩對75國開徵對等關稅,但單獨把對華商品關稅提高到125%,總計為145%; 12日到22日,世界則經歷了美國要孤立中國到川普總統宣佈美國要對中國友善並降低關稅,原因則是21日川普再度抨擊聯儲會主席鮑威爾並要求他辭職,還呼籲他立即降息,引發美國資產再度湧現賣壓,股債匯市三殺,美股當天收盤盡墨,道瓊指數狂瀉近1000點。如此情況,導致川普政府再度改變心意,先是財長貝森特在摩根大通 (JPM.N) 4月22日主辦的一場私人投資者峰會中說:與中國的關稅僵局不可持續,局勢正在緩和。與中國的談判尚未開始,但有可能達成協議。緊接著是川普在下午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將降低對中國的關稅,因為145%關稅太高了,但也不會降至為零。
這次美國關稅戰的最大特點,是政策變化得按天計算。4月25日《華爾街日報》發表《川普政府制定簡化貿易談判的路線圖》算是關稅談判政策的最新變化。該文引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官員計畫採用一種新的範本來進行分階段的貿易談判,該範本為許多談判設定了通用條款,並列出了廣泛的談判類別:關稅和配額;非關稅貿易壁壘,例如對美國商品的監管規定;數字貿易;產品原產地規則(取代此前孤立中國的四個要求);以及經濟安全和其他商業問題。美國打算在未來兩個月內,根據這一新框架與約18個主要交易夥伴進行滾動式談判,每週六個,重複進行,直到美國政府自行設定的7月8日最後期限。屆時,未能達成協議的國家將受到對等關稅的打擊,除非川普進一步延長他實施90天的暫停期。

中美關稅談判竟然演成了「羅生門」

有了多次反復的經驗,美中關稅戰竟然留下了一個梗:川普總統一直公開表達,希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他打電話;美國媒體經常當面追問川普的主要問題竟然成了「您與中國主席習近平通話了沒有?」川普往往答稱與中國一直保持聯繫。到了4月24日,中國外交部與商業部都正式宣佈:中國從未與美方就關稅問題進行接觸。但川普總統卻表示,習近平已經與他通過電話了。4月25日《時代》週刊獨家:《美國總統川普「百日訪談」完整記錄》主要是川普總統表述百日業績,其中披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他打了電話,具體時間、時長及通話內容不詳,記者追問日期,川普回說以後你們會知道的。4月26日,川普此說再次遭遇中國外交部否定。
從以上情況可以做出判斷,在經歷過兩輪股債匯市三殺的動盪之後,川普總統已將中國關稅問題當作調節美國資本市場的工具了,其目的是贏得時間,與其他國家簽下按美國意願的關稅協議。

戰略構想在於只考慮了美國利益,完全未考慮他國利益

這輪關稅戰的過山車行程,不僅沒達到讓世界畏懼美國的目的,反而讓美國折損甚多,尤其是川普本人作為強勢交易者的形象嚴重受損。我對川普關稅戰的評價是:希望通過加征關稅重新定位美國與各國的貿易關係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是戰略構想與操作方式全錯了。
川普關稅戰有三個重要顧問,戰略構想由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lan)提出,藍本就是他為川普擬定的《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4月7日米蘭發表講話,概述了川普政府的關稅戰略,白宮公佈了其講話的官方記錄。
這位哈佛大學訓練出來的經濟學家思路如下:
1、強勢美元會削弱美國出口的競爭力,降低進口的成本,不利於投資者在美國投資建廠。他呼籲簽署一項類似於1985年由美英法德和日本簽署的《廣場協定》,允許對當時被高估的美元進行有控制的貶值,從而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他認為,「可以輕鬆地預見,在一系列懲罰性關稅之後,歐洲和中國等交易夥伴會更願意接受某種形式的貨幣協議,以換取降低關稅。」
2、為了降低美元價值,美國的合作夥伴可以出售其持有的美元。
3、將債權人持有的美國國債(通常是幾年期的借款),換成100年期債券。這樣做的好處是美國無需定期償還這些債券。
4、建議對持有美國國債的外國官方持有者徵收「使用費」,以此補充美國政府金庫。
從美國一方來說,米蘭的建議可謂考慮周全,但獨獨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這種只對美國有利的條件,其他國家會順從嗎?關稅戰雖然號稱War,但畢竟只算是國家級商戰,不是血與鐵的碰撞,無論多邊還是單邊,都需要對方自願簽協定,弱勢一方多少也會獲得一些利益。米蘭方案與其說是關稅建議,還不如說更象戰勝國對戰敗國的索賠,尤其是百年無息國債,無異於讓其他國家送錢給美國。儘管米蘭聲稱(當然這也是川普的意見),美國提供了兩大「全球公共產品」:一是由美國軍方監管的「安全保護傘」;二是美元和美國國債,它們是國際金融體系的主要儲備資產,「這兩項服務對我們來說成本都很高。川普總統已經明確表示,他不會再容忍其他國家搭便車」,「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改善負擔分擔,……如果其他國家想從美國的地緣政治和金融保護傘中受益,那麼他們就需要盡自己的一份力,支付公平的份額」。
20250424川普變來變去股市陷入震盪。翻攝白宮FB
由於川普政府內外不分、輕重不分,過於操切,川普「百日新政」的風評遠低於川普的自我評估。翻攝自白宮FB
平心而論,世界確實得承認,二戰之後的國際秩序,確實是美國提供的公共品。如今美國不想負擔的同時還想讓受益者回吐,固然有道理但得講策略,比如針對不同的國家實行分級制度,並且分時段進行,這樣才不會形成一片聲的反對之勢,便於關稅國策的推行。

戰術上:不分輕重眉毛鬍子一把抓

美國想改變承擔國際義務過重、貿易逆差過大這種想法完全合理。但國際事務畢竟不同於內政,內政上採用馬斯克的DOGE,大刀闊斧裁撤機構,不需要反復磋商,因為聯邦政府的權威在,這是總統的事權。但國際事務中,無論大小國,理論上都是一個權利對等的政治實體,聯合國一國一票就是依據這種理論。除了前述戰略失誤之外,川普關稅戰的戰術上也有嚴重問題,那就是不分輕重緩急,眉毛鬍子一把抓。
如果是想解決搭便車問題,要洽談的物件是歐盟,而非其他國家;洽談的方式也不應該是用關稅懲罰,應該是盟友之間的開誠佈公會談。米蘭的戰略構想完全沒考慮歐盟因俄烏談判問題被排擠在談判桌外的怨恨,將歐盟放置於與中國這一準敵國相侔的受懲罰地位,必然會引發劇烈反彈。
如果是想解決貿易逆差問題,那也得將美國貿易逆差來源國分等級對待,完全放棄對等關稅,實行普征,然後再對幾大對美貿易順差國分級加征,引發的矛盾與對立就不會這麼普遍,談判也會順利得多。
如果是希望藉關稅戰削弱中國,那就圍繞中國,先做出詳細評估,己方與對方的優劣勢何在,經過沙盤推演,準備充分再單獨開打,孤立中國的方略雖然對,但操作起來卻除了威脅與中國有經濟聯繫的國家之外,能夠拿出來交換的利益只是少征關稅,這對這些國家並無吸引力,因為這些國家覺得關稅本來就不應該征。
西方左傾非常嚴重,只因美國選民的左傾程度遠低於歐加澳,2024年還能從溫水中奮起一跳,為美國贏來了一次回歸常識的機會。由於川普政府內外不分、輕重不分,過於操切,川普「百日新政」的風評遠低於川普的自我評估。以4月25日剛出爐的《紐約時報》和錫耶納學院的民意調查為例,66% 的美國登記選民認為「混亂」一詞非常適合描述川普2.0的百日執政,而 59% 的人認為「可怕」一詞恰如其分。47%的共和黨選民認為總統重新執政的頭三個月是「混亂的」,75% 的獨立選民也持相同看法。如果考慮絕大多數MAGA選民儘管損失慘重,但不肯承認他們對川普上任的頭100天有多失望這一因素,可以推想情況之嚴重。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