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昕為此次「核三重啟公投」說明會中年紀最小的反方代表,她在6歲時就跟著家人上街參與反核遊行。今年剛滿20歲的她,8月23日的重啟核三公投,是她首次行使公民權投票。「首投族」吳亞昕從國小二年級開始自學,跟著非教育體制內的「暖暖蛇青少年共學團」一起長大。
吳亞昕開頭便直指,今天擔任正方代表的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在2018年時同樣擔任核能公投反方代表,表示追求非核家園是他不變的價值,而他剛說了很多不同時空背景下已經改變的因素,但核廢料處置仍與當年一樣,只能放核電廠內,也沒有最終處理場。
「核廢料究竟該放在哪裡,該如何克服斷層問題,如何面對核災風險和是帶正義帶來的挑戰」,吳亞昕表示,台灣斷層多、地震頻繁,而地震危險不只是搖晃,斷層錯動會直接造成地表變形,因此蓋在斷層帶上的核三廠,即使耐震度再高都無濟於事。
吳亞指出,面對此況,美國直接將核電廠除役,移走核廢料,日本更明文規定不允許啟用核電廠,「斷層不是人為力量可以改變的,無安全疑慮要如何做到?」2011年福島核災證明核電廠並不是無安全疑慮,且福島核災經過14年後,如今還有2.4萬居民無法返家,許多人罹患甲狀腺癌,到現在仍須接受治療。
吳亞昕直言,德國政府曾說過,只要核電沒結束,就不可能誠實處理核廢料,而過去大家都說核廢料很快就能解決,台灣到現在卻沒有一座最終處置場,要透過什麼程序處理核廢料、由誰承擔風險,這些都關乎社會正義。
吳亞昕表示,「黃國昌如今選擇站在重啟核三的那一邊,是重啟核三的風險變小,還是因為政治立場改變,風險就能被接受?」這一代無法忽視核廢料的影響,儘管台電公司計畫在2028年完成選址程序,但立法院目前都還未完成制定選址辦法,國外選址通常也須花費5至10年,以目前進度來看,專家認為一定會跳票。
吳亞昕說,選擇任何能源都要付出代價,但應科學理性的討論,看清背後風險,正視社會正義問題,並在討論過程中凝聚社會共識,她盼社會能重視這個世代的聲音,也希望反方代表的聲音,不會因為相對少數而不被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