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波726罷免失利之後,罷團和民進黨就陷入低迷沮喪的氛圍當中,無力奮戰823一役。府院黨一面應付美國關稅談判,還要處理風災災後重建復原工程,而在拆解「普發現金1萬」難題之際,同時還要面對黨內層出不窮的檢討聲浪。因此,對於823投票,民進黨中央採取冷處理作法。
在冷戰策略下,核三延役公投未過同意門檻,但7件立委罷免案也全滅,此結果在各界意料之中。
726、823這兩次投票結果給出的訊息很多,包括「抗中反共牌」失靈、藍白合力量大、民進黨流失中間選民、賴清德領導力遭質疑等等。無一不是在告訴賴清德,不應再繼續自滿於過去綠營執政9年的光芒中,必須重整腳步,澈底反省民進黨為何又重回2008、2018年的谷底?
對於今年的大罷免大失敗,回頭檢視原因,雖然在國會佔有優勢席次的藍白立委引爆「青鳥」怒火,但以罷免投票結果來看,多數選民還是支持他們,這不僅象徵「抗中反共牌」失靈、未成功引起共鳴,也表示大多數民眾「討厭民進黨、討厭賴清德」,而這也可以回溯到去年總統大選結果,賴清德得票率僅4成、得票數558萬票,遠低於蔡英文在2020年拿下的817萬票,賴所獲得的民意基礎低,原本就體質不佳。
總統民意基礎低,再加上國會朝小野大,近1年多來朝野衝突劇烈,幾乎沒有任何政策的理性討論空間。在立法院,藍白態度非常強勢,而綠營在黨團總召柯建銘的帶領下,長期也是寸步不讓,雙方火車對撞、硬碰硬的結果,拳頭比不過藍白的綠營當然是節節敗退。
經歷大罷免失利,民進黨內已有不少聲音,認為國會議事不應該再採取硬碰硬的策略,行政、立法部門之間,以及賴清德和在野黨領袖之間,都應該進行緩和方式的溝通,不能再對衝下去,否則永無寧日。因此賴清德應該思索如何與在野黨和解,無論是釋放部分權力、吸納跨黨派人才,或是針對部分政策妥協等等,才能讓國家機器繼續運轉下去。
在投票結果出爐後,賴清德隨即拋出「4項調整」,包括調整隊形、啟動內閣人事改組;調整施政順序,注重經濟、民生、弱勢和青年;調整行政、立法互動,期盼朝野更多對話,最後是,調整國家財政體質。
在上述4項調整中,賴清德最要緊急進行的就是人事調整,不管內閣、黨務或黨團,趕快重新整隊是必要且該做的事。然而人事調整的策略,是否能跳脫被外界批評的「用人小圈圈」框架,並能兼顧政治生態平衡,且用人唯才,都在考驗其領導智慧。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賴清德必須儘速和在野黨展開對話,進行和解、合作,不過,對此賴清德今天只有提出概念,並未宣示具體做法,恐又讓人擔憂是否又僅淪為口號,而無實際進展?
這1年多來的政壇亂象,都起因於朝野對抗嚴重,然而當前各項外患因素虎視眈眈,若無法安內,賴政府也無法好好攘外。既然賴清德有意要促進朝野互動,未來到底會怎麼做,大家都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