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護理人力嚴重不足 引入護佐制度緩解困境
長照機構人力嚴重不足,經常一位護理人員得照顧數十位機構住民。圖片為ChatGPT生成圖

|即時

長照護理人力嚴重不足 引入護佐制度緩解困境

mirror-daily-logo

2025/09/02 06:20:00

高嘉足/復健專科醫師
大罷免結束後民進黨政府面臨改革的呼聲,當中尤以衛福部部長更迭與否備受注目。撇除政治立場和觀感,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需求持續攀升,我國未來長照發展方向之一是住宿型長照機構,肩負安養與醫療銜接的重責。然而,最迫切的挑戰之一就是護理人力不足。依我國現行規定,機構必須 24 小時設有護理人員,並依住民需求配置比例,立意良善,但實務上卻出現夜班人力嚴重短缺的現象。觀察近來老老長照或長照殺人的事件屢傳,即使交付專業機構照料,許多機構夜間僅有一名護理師獨自照顧數十位住民,專業壓力與照護風險可想而知。

我國長照結構性困境

護理人力不足,並非單純的薪資問題,而是多重結構性因素造成。
1. 少子化影響。教育部統計顯示,近十年護理科系招生人數逐年下降,2023 年護理系畢業生投入臨床工作的比例僅約七成。少子化讓每位孩子更受父母珍視,不少家庭反對子女投入高壓勞動的護理工作。
2. 醫院與長照差異。在醫院,護理師專注於急重症與侵入性技術,專業成就感強,職涯路徑明確;但在長照機構,工作偏重於生活照護與健康評估,吸引力不足。
3. 夜班不受青睞。根據護理師公會調查,長照機構夜班平均一名護理師須照護 30–40 位住民,遠高於醫院。長期夜班對身心與家庭衝擊巨大,使護理師更傾向選擇日班或轉職。
因此,即便加薪,仍難以解決「不想夜班、不進長照」的根本問題。

制度突破:建立「護佐制度」

若長照機構持續與醫院爭奪有限的護理人力,勢必陷入惡性循環。要解決問題,必須勇於制度創新,建立「護理佐理員制度」(護佐),形成多層次人力配置。國際已有成功經驗。例如,日本的「准看護師」、美國的「Licensed Practical Nurse (LPN)」,皆介於護理師與照服員之間,負責非侵入性醫療與健康管理。台灣可以參考此模式,讓具經驗的照服員經專業訓練與檢定後,取得護佐資格,並在護理師監督下執行生命徵象測量、給藥提醒、協助巡診等任務。為降低阻力,政府可先在部分縣市推動「護佐制度試辦計畫」,透過示範場域累積案例,再逐步全國推廣。這不僅能檢視制度可行性,也能化解社會對專業安全的疑慮。

職涯品牌化:護佐是一種新專業

推動護佐制度,必須避免社會誤解其為「低階替代」。相反地,護佐應該被視為新型專業角色,並設計職涯品牌化路徑:
• 繼續教育與學分制:護佐可累積學分,透過進修轉銜成為護理師。
• 專屬薪資級距:建立與照服員、護理師不同的薪酬制度,凸顯其專業價值。
• 社會專業認同:透過公協會與政府宣傳,讓年輕人看到護佐的升遷機會與價值感。
唯有如此,護佐制度才能吸引新人加入,而非被視為過渡性或替代性人力。為確保品質,護佐制度需有完整配套:統一訓練與檢定:由衛福部制定標準化課程與檢定。明確職責範圍:界定護理師與護佐的工作分工,避免責任爭議。法規調整:允許夜班或非急重症情境下,由護佐支援護理師,減輕人力壓力。
長照機構的護理人力不足,已不只是勞動市場問題,而是攸關政策永續的結構挑戰。若不解決,長照機構恐怕將面臨護理人力斷層,導致服務品質下滑,甚至出現安全危機。台灣長照政策必須走向制度創新。建立護佐制度,推動多層次人力配置,才能真正緩解困境,讓護理師、護佐與照服員互補合作,而非彼此競爭。唯有如此,才能守護高齡住民的健康與尊嚴,並為長照體系開啟一條永續之路。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