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日前宣布退役,結束15年傳奇生涯。對台灣職籃而言,這不僅是明星球員的離去,更象徵著聯盟在經營與未來發展上必須面對的真空問題。
林書豪=票房 豪哥效應一目了然
林書豪的影響力,最直觀的就是票房。2023年返台披上高雄鋼鐵人戰袍,首戰便吸引滿場觀眾,讓例行賽有著季後賽等級的氛圍。同年底轉戰新北國王後,2023-24賽季平均每場吸引4,798人進場,遠高於聯盟平均,堪稱台籃史上最大「吸票機」。然而2024-25賽季,因傷出賽受限,國王的平均觀眾人數已下滑至4,252人,數字清楚反映豪哥對人氣的直接影響。
除了現場票房,豪哥也帶動贊助與媒體曝光。無論是在鋼鐵人或國王,林書豪所到之處幾乎就是聯盟關注焦點,甚至吸引國際媒體聚焦,這是其他本土球星難以複製的影響力。
豪哥退役後 誰能成為新「神主牌」?
然而隨著林書豪正式告別,台灣職籃必須直視結構性的問題。PLG與TPBL雖各自發展,但分裂格局依舊,雙聯盟相互競爭,明星資源被分散,導致「話題人物」不足。豪哥退役後,誰能接棒成為台籃新神主牌?是PLG的曾祥鈞、盧峻翔,還是TPBL的阿巴西、高錦瑋、林信寬。
更重要的是,台籃不能再依賴「單一超級球星」來支撐話題。唯有透過品牌經營、在地連結、社群互動與賽事包裝,讓聯盟本身成為焦點,才是長久之計。
否則明星退場,熱潮也將隨之消散。過去T1聯盟時期桃園雲豹先後找來「魔獸」霍華德(Dwight Howard)、「表弟」卡森斯(DeMarcus Cousins)等重量級前NBA球星,雖一度掀起話題,但也讓球迷胃口被快速養大,若缺乏持續性的經營規劃,熱潮終究難以延續。
林書豪的退休,對個人而言是完美的謝幕,但對台灣職籃來說,卻是一場考驗。豪哥曾用影響力為台籃打開舞台,接下來,如何延續關注熱度、培養新一代球星,將是PLG與TPBL共同面臨的關鍵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