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大閱兵「面子工程」背後──洞悉解放軍「強大之虛」與「脆弱之實」
曾在珠海航展亮相的殲-20戰機。東方IC

|即時

九三大閱兵「面子工程」背後──洞悉解放軍「強大之虛」與「脆弱之實」

mirror-daily-logo

2025/09/03 06:30:00

戰略風格/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主筆
近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透過精心策劃的閱兵、宣傳影片及日趨強硬的軍事行動,成功在全球舞台上塑造了其軍力飛速現代化的強大形象,既是向國內展示國力,也對國際社會進行精心計算的戰略威懾。
然而,在這層光鮮表象之下,許多觀察家始終懷疑:解放軍展示的尖端戰力,與其真實戰場效能之間,是否存在巨大鴻溝?此種懷疑源於對其體制性問題的長期觀察。
本文以「9910面子工程」與「火箭軍高層團滅」為案例,深入剖析解放軍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透過這些具體案例,不僅可以看到解放軍在宣傳與實戰之間的巨大落差,還能進一步探討其結構性矛盾的根源,包括黨政軍一體化的體制如何導致政治需求壓過軍事專業,以及內部權力鬥爭如何影響整體軍事效能。

閱兵中的「面子工程」:政治凌駕專業的縮影

在中國的政治語境中,軍事閱兵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儀式,旨在鞏固中共執政合法性、樹立領導人權威,並宣示國家意志。在這種「政治任務」壓倒一切的思維主導下,軍事專業與裝備發展的客觀規律,往往必須為特定的政治時程讓路,從而催生了大量為閱兵而生的「面子工程」。
最經典的案例,莫過於為1999年建國五十週年大閱兵而強行催生的「9910工程」:當時解放軍急於展示其在主戰坦克領域的成果,遂將仍在研發階段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指定為閱兵重點。
在緊迫的時程壓力下,研發單位倉促趕工,於1998年底讓這款尚不成熟的坦克「定型」,命名為ZTZ-99式主戰坦克。1999年10月1日,18輛外觀威武的99式坦克風光地駛過天安門,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工的「驕傲」。
然而這18輛坦克實為「閱兵特供版」,其車體並非合格裝甲鋼材,觀測與射控系統也遠未整合,僅具備外觀而無實際防護與作戰能力,形同精緻的移動模型。
儘管帳面上99式坦克在1999年即已「定型」,但這僅是為滿足政治慶典需求的產物!真正的99式坦克在此後經歷了漫長的「回爐重造」,工程師們花費數年持續改進、整合與試用,才逐步解決一系列核心問題,其後續大規模量產的99式與其後的改良型99A,在各方面都與當初的「閱兵樣車」有天壤之別,整個過程耗費將近十年。
1080px-ZTZ-99A_tank_front_right_20170902_2025-09-02.jpg
99式坦克在1999年即已「定型」,但這僅是為滿足政治慶典需求的產物。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9910工程」並非單一特例,而是一種反覆出現的模式,例如之後的殲-20戰機或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在其首次公開參閱時,外界同樣對其真實作戰狀態與整合程度抱持疑問,直到數年後才能穩定或改良完成。
此現象深刻揭示在解放軍體系中,為達成領導人設定的政治目標,犧牲科學規律、浮誇造假,不僅被容許,甚至受鼓勵:這種將「面子」置於「裡子」之上的作風,使其戰鬥力的評估變得極為複雜。

火箭軍高層「團滅」:內部崩塌顯示的實質脆弱

如果說閱兵造假反映解放軍在常規武力上的「虛」,那麼火箭軍領導層的集體肅清,則赤裸裸地暴露了其領導與指揮力量的「實質脆弱」。
火箭軍前身為「第二炮兵部隊」,是解放軍最具威懾力的軍種,掌握中國的陸基核威懾與全球規模最大的常規飛彈庫,是北京執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威懾台海及美軍介入的關鍵支柱。
然而這支「王牌」軍隊近年卻爆發了動搖根本的貪腐與洩密醜聞!事件的導火線之一,被認為是2022年10月美國空軍大學附屬機構發布的一份報告。該報告精確揭露了火箭軍的完整組織結構、指揮官、基地座標與導彈部署細節,其詳盡程度遠超學術範疇,令中共高層極為震撼,並立即引發了對其內部大規模、高層級洩密的恐慌,顯示敵方滲透或內部系統性腐敗已極為嚴重。
隨後一場清洗風暴席捲了整個火箭軍,自2015年建軍以來,四任司令中的前三任:魏鳳和、周亞寧、李玉超,全數落馬。此外至少四名副司令(李傳廣、張振中、劉光斌、吳國華)被捕或傳聞調查期間身亡,火箭軍參謀長,裝備部部長等高階將領也有多人相繼被捕。
火箭軍整肅風暴更延燒至落馬的前國防部長李尚福,並牽連航天科技、兵器工業等軍工體系的多位高層,至少70多人被捕或被調查。
20170714043824474_2025-09-02.webp
火箭軍這支「王牌」軍隊近年卻爆發了動搖根本的貪腐與洩密醜聞。圖片摘自中國軍網
這場高層清洗的破壞性不止於撤換將領,它重創了火箭軍的指揮、作戰與後勤體系!新任指揮官需時重建威信,而為應對情報外洩,解放軍被迫變更駐地、密碼與陣地,勢必嚴重遲滯其軍事現代化與攻台計畫,並使其戰略威懾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解放軍的結構性矛盾:忠誠與腐敗的共生體

從閱兵的「政治樣板」到火箭軍的「貪腐黑洞」,這兩個事件共同指向解放軍一個深層且難以根治的結構性矛盾:在追求外在形象現代化的同時,其內部運作卻長期被非專業化的政治邏輯與不受監督的權力所主導。
矛盾的核心根源在於「黨指揮槍」,這決定解放軍是一支效忠中共的「黨軍」,而非國家化軍隊。其內部權力分配與晉升,首要標準是「政治忠誠」而非「軍事專業」。從士兵到將軍,政治審查與思想控制無所不在,黨的意志凌駕於軍事指揮之上。這種體制確保了忠誠,卻也導致軍官們更熱衷於迎合上級政治需求,而非鑽研實戰能力,為「9910工程」這類行為提供了土壤。
同時權力的絕對集中,與缺乏外部監督,使軍隊成為腐敗的溫床。在一個沒有獨立司法與新聞自由的封閉體系內,軍隊的預算、採購到人事權幾乎完全處於黑箱作業,各環節都可能成為個人尋租的管道。習近平的強力反腐雖抓捕數百名將軍,卻也反證了腐敗問題的普遍性。火箭軍的集體淪陷,僅是冰山一角。
因此解放軍呈現出一種弔詭的共生狀態:一方面,它能憑藉舉國體制優勢,在特定領域取得突破,打造出令人生畏的軍事表象;另一方面,不受監督的權力與腐敗文化,又如同病毒般從內部侵蝕其組織健康與真實戰力。這種矛盾讓解放軍呈現「外強中乾」的狀態,使其和平時期的威懾看似有效,但在高強度戰爭壓力下,其決策體系與作戰效能將面臨嚴峻考驗。

強大表象下的深層裂縫:台灣獲得的戰略操作空間

解放軍在閱兵中展示的「強大之虛」,與火箭軍貪腐案暴露的「脆弱之實」,共同揭示了其「虛實並存」的複雜本質。對於時刻面臨其軍事威脅的台灣而言,深刻理解並準確認知這種雙重性,是制定有效應對策略的根本前提。
2370555079769849938_2025-09-02.jpg
解放軍在閱兵中展示了「強大之虛」與「脆弱之實」。東方IC
首先,台灣與盟友無需被解放軍的宣傳所嚇倒,評估其威脅時,不能只看裝備數據,必須將其體制性腐敗、裝備妥善率、訓練水平不均、以及「忠誠」壓倒「專業」所致的指揮僵化等「減分項」納入考量,建立這種客觀理性的認知,是建構全民心理防衛韌性、避免陷入「失敗主義」的第一步。
然而「料敵從寬」,輕忽其實力同樣危險,解放軍儘管內部問題嚴重,其龐大的軍備規模、國防預算與部分科技的快速追趕仍是不爭事實,火箭軍的重創雖為台灣爭取了數年寶貴的戰略喘息時間,但我們也必須警惕,一個內部遭遇重挫的威權體制,有時反而可能為轉移內部壓力、鞏固領導權威,而採取更激烈的外部軍事冒險。
因此台灣的最佳策略是在洞悉其虛實的基礎上,採取精準的「智慧防衛」:一方面,應利用解放軍因內部整肅而造成的戰備延宕,積極爭取備戰的「窗口期」,加速國防自主、強化關鍵基礎設施防護,並與民主盟友深化情報共享與聯合作戰默契。
另一方面,則需持續強化自身的防衛韌性與不對稱戰力,針對其已知弱點進行打擊。例如,既然其指揮體系存在忠誠與貪腐漏洞,我方就應加強資訊戰與心理戰;既然後勤補給是其跨海作戰的最大軟肋,我方就應大力發展能夠有效打擊其登陸艦隊與港口設施的機動致命武器。
總之對台海防衛而言,生存與安全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在解放軍的「虛」與「實」之間,清醒地認知威脅,務實地強化自我,並最終找到屬於台灣的戰略操作空間。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