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專欄:中國民族主義敘事崩塌 戰狼吳京淪為代罪羔羊 
中國藝人吳京從民族戰神,一夕變成微博上的笑話「狐狸京」。翻攝吳京微博

|即時

洪耀南專欄:中國民族主義敘事崩塌 戰狼吳京淪為代罪羔羊 

mirror-daily-logo

2025/09/10 06:10:00

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戰狼已老,觀眾已醒?中國藝人吳京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民族戰神,一夕變成微博上的笑話「狐狸京」,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麼,而是整個民族主義敘事體系,已經走到了結構性疲乏的臨界點。
這不只是吳京的失敗,更是習時代文化邏輯的集體現形記。

戰狼神話的起點:一場民族情緒的高度動員

2017年《戰狼2》橫空出世,吳京以中國特種兵孤身拯救非洲平民的形象,成為一種國族英雄神話的代表。那部電影的爆紅,不只來自電影本身,而是中國社會當時正處於民族情緒的轉折期──面對中美貿易戰壓力、外交關係緊張,以及強烈的民族自信回潮,《戰狼》成了愛國敘事的視覺化武器。
吳京的硬漢形象、冷峻語錄,甚至被上升為一種「流行文化的主旋律版」,在一個強調「文化自信」與「大國崛起」的時代氛圍中,正好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民間傳播渠道。

破裂的時刻:當民族主義只剩造神,沒有誠實

然而,2022年,吳京被媒體拍到在金雞獎現場使用 iPhone,引發「假愛國」爭議,一句「華為是人設,中興是工作,蘋果才是生活」的網路梗,幾乎讓他的民族人設徹底崩盤。
這不是一件小事──在一個將「愛國」當作道德指標的文化場域中,形象的矛盾就是價值的崩解。觀眾不是對吳京失望,而是對整個「你必須愛國給我看」的虛假表演機制感到疲乏。
如今吳京的新片《再見,壞蛋》五天撤檔、票房僅25.8萬,這位「票房保證」的英雄,徹底變成了觀眾眼中「過氣符號」的象徵。民族情懷的引擎已經熄火,再怎麼踩油門也只是聲嘶力竭的空轉。

制度之手:習時代的敘事與文化工業的疲乏

我們不該只把吳京的轉折看作市場事件,更該看見其背後的制度邏輯。
在習近平主政之下,「民族主義」從來不是單純的愛國情懷,而是一種結構性的治理手段。從戰狼外交、學習強國、到影視審查與遊戲管制,整個文化空間都被納入意識形態的安全邊界內操作。
但問題來了:當國家要求每個藝人、每部電影、每個遊戲都要成為「愛國載體」,創造力就會被扼殺,敘事會變得僵化,觀眾也會因為情緒被過度操弄而產生「情懷倦怠」。
簡單來說:中國民族主義這波文化動員,已經到頂了。而吳京,只是被這套系統反噬的第一位「忠誠供應者」。
2025年9月5日,上海,电影院内《南京照相馆》《731》电影海报。_2025-09-06.jpg
中共把影視產業當作統治人民的意識工具,圖為9月5日,上海電影院內《南京照相馆》《731》的海報。圖/東方IC

後民族主義時代的中國觀眾:醒了,也累了

今天的中國觀眾,不再盲目追捧戰狼,而是用二創、剪輯、惡搞、與社群語言來解構英雄神話。吳京那句「我讓坦克從我身上壓過去」成了 B站上最流行的搞笑片段之一,象徵一整代人對政治符號的解構與反諷。
當「戰狼」不再是激勵人心的榮光,而變成「我再也不想聽見這種空洞口號」的代表,那麼就說明:民族主義的文化紅利,已經收割完畢。
接下來不會再有第二個吳京,因為觀眾不再買單那一套了。

結語:從流量到清算,這是一場敘事的崩塌

吳京的沉淪,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中國當代政治敘事走到盡頭的一面鏡子。
當一個國家要求明星做代言人、要求劇情做國策配角,當每個人都要「站位正確」才能存活時,文化就不再是創作,而只是工具。英雄的光芒,最終會被現實的褪色所取代。
今天的吳京,不是戰狼,不是壞蛋,也不是叛徒。他只是那個剛好站在風口上、被過度利用、然後被迅速淘汰的「人設受害者」。舞台散場,民族主義的背景音樂漸弱,只剩下消費者的冷眼與鍵盤聲,還在評論區裡,繼續吶喊。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