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未滿月男嬰染腸病毒!「併發重症」送醫隔天不治
疾管署說明,這名男嬰在出生後的第7天因出現低體溫症狀,被家人送往急診就醫。醫護人員檢查後發現,嬰兒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的症狀,隨即將嬰兒送入加護病房治療,但男嬰經過搶救後並未改善,在就醫隔日仍不幸死亡,醫護人員後續檢驗確認,男嬰的死因是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9月7日至13日全台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為8313人次,比前1週的7786人次增加6.8%。根據疾管署最新數據,目前社區最常見的腸病毒型別為「克沙奇A16型」,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及「克沙奇A6型」,其中「伊科病毒11型」更已多次造成新生兒重症與死亡案例;雖然病例數持續緩升,但目前仍未達流行閾值,疫情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會進入流行期。
今年累計16例重症、8例死亡!5歲以下高危險群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今(2025)年至今已累計1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其中有13例為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7例不幸死亡,顯見新生兒感染風險極高,提醒家長、教育托育及醫療照護機構務必多加留意。
疾管署提醒,新生兒及5歲以下嬰幼童是腸病毒的重症高危險群。若出現發燒或低體溫、活力不佳、喝奶量減少等情況,家長應立即帶著孩子就醫,避免病程快速惡化。
常見的腸病毒重症前兆:
-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
- 手腳無力或麻痺
- 肌抽躍(突然全身肌肉收縮或無故驚嚇)
- 持續嘔吐
- 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如何預防腸病毒?
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日常須落實「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這5大時機正確洗手。
對於孕婦,疾管署也建議建議產前避免出入人多擁擠、通風不良場合,並避免接觸有症狀人士。若在分娩前14天內曾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或腹瀉,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以利處置。
另外,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與產後護理之家則需嚴格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嬰幼兒暴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