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下一個出口明星? 工研院:獻三招+主權基金扶植AI無人載具
工研院第14屆院士會議,院士們認為,AI無人載具是台灣應發揮既有優勢不可錯過、可升級轉型產業。圖/工研院

|即時

台灣下一個出口明星? 工研院:獻三招+主權基金扶植AI無人載具

mirror-daily-logo

2025/09/22 17:15:00

記者:

陳宏銘

工研院第14屆院士會議聚焦在「AI 無人載具」。結論很簡單:AI無人載具是臺灣可發揮既有優勢不可錯過的浪潮產業。院士們提出三大策略路徑,聚焦技術場域、打造國家級生態系、以及補齊人才與基礎建設,目標是在全球市場搶下一席之地,並把技術變成真實的商機。
工研院院士會議將今年的主題設定為「佈局臺灣AI無人載具生態系」。院士具體提出三招建議。第一招,推動AI無人載具應聚焦的領域、關鍵技術與系統。先由工研院進行全球市場調查,針對無人機、服務型機器人、水下載具,延伸到智慧製造、醫療照護、巡檢等領域應用。
在國內先行推動這點,像無人機、無人艇、水下載具因有大增的國防預算、現代作戰戰術的改變,確實有助於產業轉型,鎖定控制系統設計與整合後,再從全球性的商業用途加速發展。工研院角色極適合出面橫向主導整合,投入材料、設備及跨領域的介接。例如現階段在醫療領域,就是由工研院攜手醫院、產業共同研發系統化的AI載具投入國內市場,再延伸到海外市場。另外,具發展基礎的無人載具公司,也可以結合全球資源、跨國合作,以加速發展。
第二招是打造出生態系,院士呼籲政府推國家級十年計畫,並制訂AI與通訊等國家標準。透過國家主權基金,用創投的概念投資或收購國外有能力開規格的公司,把關鍵規格帶回台灣,帶動創新產業生態系統。
第三招要打下基礎,從學校到在職訓練都要接軌AI與無人載具應用,推動全齡教育與職能培訓;同時評估所需算力與電力,打造智慧微電網與多元韌性能源,確保無人載具在現場能穩定運作。院士強調,材料科學也是關鍵,AI可加速材料研發,新材料可能成為台廠勝出的致勝點。
實際操作上,先把「能立刻商用」的場域拿下(像是工廠巡檢、農業巡查、醫療配送),一邊推進國際競爭力更高的自動駕駛、智慧機械技術。在生態系建構上,應優先建立資料空間、數位分身、與資安規範,並提供中小企業快速導入的工具包與資金支援。
台灣的AI無人載具應該要握供應鏈優勢,升級成能主導規格與標準的國際生態系,形成「賣得出去、能服務、會創造出口」的產業。想像一下,當特斯拉還在發展無人計程車隊,若台廠能從國防無人機基礎中脫穎而出,利用AI算力、低軌衛星延伸商轉成空中無人計程車,那是不是更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