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其實常見?慢慢出生卻「猛烈結束生命」 全台仍有2處監測中 
23日馬太鞍堰塞湖溢流。圖/翻攝自國有林防災應變及堰塞湖監視系統

|即時

堰塞湖其實常見?慢慢出生卻「猛烈結束生命」 全台仍有2處監測中 

mirror-daily-logo

2025/09/24 13:00:00

編輯:

吳宜錡

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昨(23)日發生溢流,導致大量泥水沖進光復鄉,釀成重大災情;其中臉書粉專「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2日分享「可能不到兩個月後,它就會滿出來」這「預測」令網友感到毛骨悚然,對此他也解釋堰塞湖形成原因,表示「其實很常見」,而目前仍有2個堰塞湖仍在監測當中。
臉書粉專「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9月2日時分享,今年夏天花蓮萬榮的馬太鞍溪谷形成一個巨大的堰塞湖,「可能不到兩個月後,它就會滿出來」,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的水量(有效蓄水量8440.81萬立方公尺 )潰堤,造成下游洪水氾濫;如今發生溢流,令網友嘆「毛骨悚然」。對此跟著小飛玩也解釋堰塞湖常見原因及危險性。

堰塞湖慢慢出生 卻猛烈結束生命

當河谷、河床被淤塞,或是因山崩、火山熔岩堵塞,蓄水到一定程度時所形成的湖泊就會成為「堰塞湖」;然而台灣每年都會形成好幾個堰塞湖,自1979年以來,有數位紀錄的就有88個,而壩體大大小小,有些堰塞湖存在幾週或幾個月就會自然消失,有些則可以存在數十年。當湖水開始滿過壩頂,就會侵蝕壩體,當壩體表面隨之下降時,流量因此增加,進而加速侵蝕,再讓流量更大「形成惡性循環」發生「潰堤或溢流」,可能在短短數小時內釀成災難性洪水,因此政府會設置地質監測站,並準備好讓下游居民隨時撤離。
「跟著小飛玩」分享,雖然堰塞湖很普遍,但由於位處台灣山區不易抵達,人們鮮少能夠前往,舉例曾經在台東的新武呂溪划船遇到一個堰塞湖,當時才剛崩塌,後方延伸出一條長達1公里的藍色湖水,蜿蜒穿過峽谷;1年後回來看它已經消失,下游地形都被沖刷開來,形容「堰塞湖以猛烈的方式結束生命」。
粉專以加拿大卑詩省的Chilcotin River堰塞湖潰堤舉例,其蓄水量較花蓮堰塞湖少,威力已相當驚人。圖/翻攝自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
粉專以加拿大卑詩省的Chilcotin River堰塞湖潰堤舉例,其蓄水量較花蓮堰塞湖少,威力已相當驚人。圖/翻攝自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

堰塞湖其實很常見!更可以成為觀光景點

「跟著小飛玩」舉例,1999年地震之後,雲林古坑草嶺形成堰塞湖後,一度成為重要觀光景點,不過5年後堰塞湖潰堤,觀光業隨之消失,對當地村莊造成重大經濟打擊;1951年時同樣地區也形成一個堰塞湖,當時潰堤時,其蓄水量1.2 億立方公尺,與這次花蓮的9000萬立方公尺差不多,然而潰堤威力非常大,山谷被切割出深深的溝谷,也奪走了超過 100 條人命。
臉書粉專「翻轉地理教室」也分享,「陽明山夢幻湖」形成年代約為距今5600年前,是邊坡崩塌所導致的堰塞湖;同樣在陽明山的竹子湖地區則曾是火山熔岩堰塞湖,後來湖水切穿湖盆下緣流失。
夢陽明山夢幻湖約5600年前河道邊坡崩塌所形成堰塞湖。圖/翻轉地理教室
夢陽明山夢幻湖約5600年前河道邊坡崩塌所形成堰塞湖。圖/翻轉地理教室

堰塞湖處理考量因素多 目前仍有2處堰塞湖尚在監控

「翻轉地理教室」指出,目前除2025年7月因薇帕颱風所形成的「花蓮馬太鞍堰塞湖」,另2024年11月康芮颱風所形成的「新竹泰崗溪堰塞湖」及2025年1月21嘉義、台南地震所形成的「花蓮樂樂溪堰塞湖」尚在監測中。
至於馬太鞍溪堰塞湖怎麼不早點處理?「翻轉地理教室」也回應,其水體積高達1490萬立方公尺,總體水量約是1/10的石門水庫蓄水量,考量許多因素很難在短時間內引流處理,如挖溢洪道、引流疏散下游大量民眾等,多為預警與防災宣導。而本次災情嚴重,截至今日中午共有129人失聯,中央災害應變中指出,目前總共派出48車、20艇、155人、2搜救犬到現場,持續進行救援搜尋任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