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BBC引述學者說法,指出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在7月時因颱風引發土石流形成,距離下游聚落約11公里,蓄水量達9100萬噸。溢流發生時約3/4湖水將形成致命的「水牆」往山腳下襲擊,沿途會沖走橋梁、樹木跟車輛。台灣大學地質學系陳文山名譽教授指出,堰塞湖釋放的動能可能超越海嘯,「水流速度可能超過時速100公里,雖然抵達平地之後減弱,仍然強大而迅速,遠遠超過一般河堤所能承受的」。
對此,一位倖存的高中行政人員透露,當下沒有特別的洪災警報,也沒有廣播通知,下午3時剛吃完午餐,聽見堰塞湖溢流的消息,才不到十分鐘,洪水就從街道沖進校園,校內400平方公尺的運動場完全被淹沒,課桌椅、冰箱、汽車都漂浮在水上,甚至有觸電的風險。
此外,一名42歲的光復鄉書店老闆指出,是發當下她跟丈夫試圖開車逃生,但因來不及只能到2樓避難,並盡力搶救書籍。花蓮縣居民多為年長者,許多人並未使用智慧型手機,通常都透過挨家挨戶的方式獲得資訊,「不知道地方政府如何通知他們,並且處理這種情況」。
事實上,在災難發生前一天,花蓮縣府疏散約7千人,並設立3座避難中心,中央政府曾多次呼籲地方加速撤離,但花蓮縣議員楊華美指出,並非強制疏散,地方官員僅呼籲民眾往高地避難,許多長者臥病在床、無人救援。
陳文山指出,堰塞湖若是由較硬的基岩組成,可以進行爆破分流,但由於馬太鞍溪堰塞湖是結構為較鬆散的泥土和岩石,而且沒有通往山區的道路,無法部署重型機械。這次災害最嚴重的光復鄉淹水水位高達數公尺,罹難者多為受困家中的長者,大部分遺體在住宅一樓尋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