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4)日勘查發現,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原始壩頂高度高達200公尺,目前僅剩下120公尺,蓄水量由9100萬噸降至2300萬噸,共溢流6800萬噸的水量,若換算成游泳池蓄水量,約溢流了2萬7200座游泳池,目前蓄水量僅剩下4分之1;然而,堰塞湖還有2300萬噸蓄水量,約有9200座游泳池水量,仍有一定的危險性。
林保署今日表示,研判集水區上游仍有降雨沖刷壩體,雖然有水量流出,不過並無新的壩體潰裂,暫時沒有第三波的洪峰情形;而目前仍維持紅色警戒,呼籲民眾應配合政府指令避難,勿靠近馬太鞍溪河道。
至於許多質疑中央未及時處理堰塞湖聲浪,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表示,內政部長劉世芳約2週前就請他幫忙組織監測堰塞湖可能決堤時間及區域,雖然專家小組全數計算出危險性,內政部也根據相關預估結果疏散約7、8千人,仍然造成傷亡;李鴻源認為如果沒有做疏散,後果更無法想像。
作家城市山人也坦言,見此次慘重災情「我的第一反應也是疑惑政府的作為」,事後根據相關資料才發現,早在7月時候政府就勘查了馬太鞍溪堰塞湖,只是「處理的難度太高」,專家研判「短期內的壩頂工程(降挖、爆破、虹吸)均不可行,只能著眼於中長期對策」。
李鴻源也評論,因馬太鞍溪堰塞湖「量體過大」,只能靠「引流」降低傷害,若貿然開挖或炸掉都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情,而引流屬於中長期對策,短期內也無法進行。
城市山人表示,發生壩頂溢流前一天,花蓮縣就先期執行預防性疏散,更早之前亦有相關演練與影響範圍預測,事實上「災情其實已經降低了」,見花蓮馬太鞍溪地形,城市山人無奈說「在有通達道路之前,任何工程都是空想」,對於台灣地形、地質與氣候,「比起耗費巨大資源貪圖一勞永逸、人定勝天,不如要想著如何和它『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