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判新籌碼曝光!航空引擎、矽原料成焦點
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24日在接受福斯商業新聞(Fox Business Network)的訪談節目《Mornings with Maria》的專訪時表示,中國的稀土礦仍在國內流通,但美國仍致力於確保某些戰略性產品的供應安全,並強調美國與中國的經貿談判中並非毫無籌碼:「我們還有很多產品是中國依賴我們的」,同時舉出航空引擎與零件、部分化學用品、矽製作原料等例子。
此外,貝森特也表示,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IPO)市場也是美方可用在與中國談判的另一項籌碼。貝森特透露,他和其他川普政府官員已與中國官員進行4次對話,並計劃於高關稅暫停措施到期日11月10日之前,即10月與11月之間再次會晤。
貝森特指出,美國正全力確保由美國或其他盟友生產的半導體供應安全,並降低依賴台灣所帶來的風險:「對全球經濟而言,最大的單一潛在風險是99%的高效能晶片都在台灣生產。他們做得很好,供應鏈完善,但在風險管理方面,我不知道我們需求的30%、40%還是50%,都必須部分產能帶回美國或盟友國,包括日本或中東,我們每天都在處理這個問題。」
晶片不能只靠台灣生產?美方發聲了
事實上,除了貝森特,美國商務部長霍華盧特尼克8月下旬接受CNBC專訪時同樣警告,美國必須在國內自行生產晶片,不能過於依賴台灣:「台灣距離美國9500英里,距離中國只有80英里,99%的領先製程晶片不應該在台灣生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與韓國和日本談判,以擴大我們在國內的晶片製造能力。」
盧特尼克也提到,美國《晶片法案》對包括台積電在內、市值破兆美元的晶片巨頭提供補助,但川普政府目標並不只是單純的「送錢」,而是希望將其轉化為「美國人民的權益」。貝森特當時也認同盧特尼克的觀點:「全球經濟最大的單一風險,就是99%的先進晶片在台灣生產,為了國家安全,我們必須阻止這個風險發生。」
對此,資深中國網路專家、電信產業分析家馬繼華接受環球時報訪問時指出,美方上述言論顯然已經表明對晶片製造的不安全感日益增強,與拜登政府推動的「友岸化」、強化盟國貿易聯繫不同,川普政府似乎認為,唯有在美國生產或受美國政府控制的晶片才安全,因此認為台灣唯有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才會避免未來被美方「勒索」。
另外,馬繼華認為,既然美方分析台灣與中國地理位置接近,而且台灣晶片製造供應鏈與目標市場大多都在中國:「如果台灣晶片製造商希望獲得更大的發展,唯一的選擇就是融入中國的晶片製造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