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專欄:中美只是戰略性「停火」 對抗才剛開始
美中瑞士談判,更像是一場戰略性「停火」,而非真正的勝負分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即時

王丹專欄:中美只是戰略性「停火」 對抗才剛開始

2025/05/14 07:00:00

王丹/流亡海外中國民運人士、〈對話中國〉智庫所長
美中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高層貿易談判達成了重要的臨時協議,標誌著雙方在持續緊張的貿易關系中取得了階段性緩和。根據協議,美國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而中國則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這一90天的「關稅暫停期」被視為為進一步談判和解決更深層次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窗口期。
必須承認,中美貿易談判的結果有一定的正面意義: 這從市場反應的積極就可以看出: 協議公布後,全球股市迅速上漲。道瓊斯指數上漲954點,納斯達克指數上漲3.6%,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2.6%。亞洲市場也表現強勁,顯示出投資者對貿易緊張局勢緩解的樂觀情緒。同時,對於雙方來說,都獲得了暫時緩解經濟壓力的成果: 對於美國而言,降低關稅有助於緩解通貨膨脹壓力,穩定供應鏈,並減輕消費者和中小企業的負擔。對於中國來說,降低關稅有助於保護出口相關就業崗位,並維持對關鍵美國商品的市場準入。更重要的是,這次會談未未來的繼續談判建立了管道,雙方同意建立新的經貿磋商機制,定期就貿易和經濟問題進行對話。這一機制有助於增強溝通,減少誤解,為未來可能的長期協議奠定基礎。
但是,所有上述這些僅僅是表面上能看到的成果,在這些所謂的「成果」的背後,有幾點是隱藏在表面的各自退讓的背後,但值得繼續觀察和思考的問題,包括第一,關稅背後的戰略壓制:從表面看,美中兩國會談聚焦的是關稅,但藏在背後的底層邏輯,根本問題是美國要壓制中國的發展。此次談判並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戰略上的競爭體現。
第二,中國態度的重大轉變:中國商務部表示,這次與美國達成的協議是朝向「解決分歧」的重要一步,「為進一步彌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礎」。在一個月前,北京方面要發表如此正面的聲明似乎是不可想像的,這表明中國方面在面對外部壓力時,選擇了一種更務實的處理方式。這種務實的態度,在中國國內的政治環境下能持續多久,將是一個超越中美貿易談判這個單一事件的更高層次上的觀點。
第三,供應鏈的深度綁定:此前雙方互相征收「三位數的關稅」,在本質上形同貿易禁運。然而,這次同意暫緩表明雙方都意識到,彼此的供應鏈過於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無法完全脫鉤。美中經濟關系已經深度交融,完全切斷不僅會對彼此造成難以承受的經濟代價,更會對全球市場產生劇烈沖擊。這對那些主張中美經濟完全脫鉤的人來說,恐怕會感到非常失望。
外界都很關心,此次談判誰是贏家?在我看來,談判的結果並非單純的「勝負」所能衡量,而是各取所需、戰略博弈下的階段性緩解。美國在關稅問題上取得了讓步,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這有助於緩解通貨膨脹和供應鏈壓力。同時,美國企業獲得了更大的市場準入機會。然而,美國的戰略目標是限制中國的科技與經濟擴張,這一談判雖然緩解了短期經濟壓力,但並未觸及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因此,從長期戰略目標看,美國的優勢並不明顯。而對於中方來說,中國目前並未在核心科技與補貼政策上做出實質性妥協,意味著在未來博弈中仍然要面對美方在上述兩個方面的強大壓力,在這兩個關鍵問題上守不住,才是致命的失敗。因此,這次談判的結果,這更像是一場戰略性「停火」,而非真正的勝負分明。
總的來收,在對這次美中瑞士談判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表面上的緩和與深層次的博弈。但我認為,一切其實都還剛剛開始,仍有很大的變數存在。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僅僅根據這次瑞士談判的結果,就急著下任何的定論。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際博弈的複雜性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期,尤其是涉及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的談判,更是充滿了不確定性。我相信,未來的發展一定會有讓大家跌破眼鏡的事情。未來的數月,甚至數年裏,美中之間的經濟關系將如何演變,將會是全球矚目的焦點,而這次談判只是一個序章。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