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2025年的初秋,台海兩岸呈現截然不同的「力量展示」。一邊是北京擴音喇叭下的九三大閱兵,昂首氣赳的軍事排場、鋼甲列陣的法西斯美學,以及被導彈擦亮的國內外媒體鏡頭,這一切的一切源出威權領袖個人的執念。對比之下,海峽另一邊是颱風重創花蓮後,台灣民間自發形成的「鏟子超人」救援大軍;他們的武器是各種救難工具,以及踏進泥水瓦礫裡搶命救災的正念。這兩種力量的並顯不只是鮮明的對比,更是「國家靈魂」的映射!
一、天災重創下民間韌性於焉浮現
颱風重擊花蓮,多處道路坍方、村落斷聯、土石流阻絕生路。然而,不到幾小時,台灣人熟悉的一幕再度上演:民用工程車與鏟土機自主出動;各種NGOs、退役軍警、原民部落迅速串聯;網路上成立物資即時傳輸社群(熱食、飲水、睡袋一點一滴湊成對災區的實際支援);公私立醫護人員背著醫療包深入重災區,而社工協助安置孩童與長者。
這樣的鏟子大軍不需要閱兵司令台,沒有黨管媒體力宣,只有人救人,民護民的正念。台灣民主社會的韌性不是建在大禮堂,而是形成於街坊、社群與對土地的認同。這股民間力量,從九二一到莫拉克再到此次花蓮的風災,反覆證明了一件事——台灣的國安不靠集權下的形式閱兵,而靠民主滋養出來的人民。
二、形象工程的巔峰之作:九三閱兵
北京當局舉行九三大閱兵,解放軍方陣排得像樂高版的星際戰士,每個士兵動作劃一。昂貴的東風導彈與無人機編隊震撼世界,毫不遮掩向全球宣示:「強國於此、強兵如是」。然而,如此大陣仗的背後是受惠的人民嗎?當然不是!閱兵是政治表演,不是國家治理;是為習近平個人的歷史敘事服務,而非為百姓蒼生謀福。九三閱兵排場幕後,是幾萬人被迫無法自由進出封控街道、工廠暫停生產、庶民經濟暫停。一切的一切只為讓軍靴踩得整齊、鏡頭拍得壯麗。北京的官宣會說這是偉大民族復興的榮光,但世界千萬民眾心中想的可能是,重現的法西斯美學是否預示著和平的破毀?
三、海峽兩岸迥異的國魂
當台灣人在泥水裡搶命,中國人卻在廣場上排字。當鏟子在挖土救人,武器卻在威嚇大家噤聲。當民間組織用正念行動重建家園,解放軍卻被國家主席私用以修補其政權統治力的不足。事實上,更諷刺的是,北京近年頻頻遭旱澇等天災重創,但新聞上永遠只有領導人「視察」與軍人辛苦救災的畫面,卻鮮少見到民間動員。何以如此?因為中共畏𢣷人民集結組織的能量,始終壓制市民社會的成長。然而,閱兵能帶來什麼呢?能止災?能讓河南水患不淹死人?還是讓甘肅震災的村民有屋可回?閱兵只可以達成一件事——成就習近平與共產黨在歷史敘事中的「偉大形象」,即使代價是犧牲人民的福祉與可貴的國家資源。
四、台灣的「實力」不在威嚇,而是人民的韌性
如果要比較台海兩岸今年最具象徵意義的場景,必然是一邊「人命至上」,一邊「政權至上」;一邊是「社會韌性」,一邊是「為習效命」;一邊是「公民團結」,一邊是「領袖造神」。吾人相信,台灣的鏟子超人,挖出的不只是道路,更挖出一個正常民主國家的社會底氣。國之所以強,不在於閱兵砲管的長度,而在於災厄來襲時,人民是否能彼此扶助,是否敢發聲批評政府,是否能自主動員自救。台灣的國家韌性來自公民,北京的政權穩固來自恐懼。
鏟子超人救的是生命,九三閱兵救的是面子。當台灣人在颱風中展現韌性,中國人卻在天安門造神。哪一邊在走向未來,哪一邊在複製帝國殘影,答案已在泥濘與煙火的對比中寫下。這不僅僅是兩種政體差異的呈現,更是兩種國魂品質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