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專欄:抗中想獲支持 台灣先要有向美國據理力爭的勇氣
合理懷疑美國,並據理力爭地提出台灣的需求,並不會削弱美台合作,反而會強化我們的談判籌碼。圖片取自AIT臉書

|即時

翁履中專欄:抗中想獲支持 台灣先要有向美國據理力爭的勇氣

mirror-daily-logo

2025/09/30 06:00:00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直言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單一故障點」,警告世界必須盡快分散台灣的晶片產能,以免因台海局勢或自然災害導致斷鏈危機。這並不是單純的產業分析,而是川普政府核心官員釋放的戰略信號:美國正在淡化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獨特性,並透過政策推動產業布局,逐步建立「台灣可以被替代」的觀念。
這樣的訊號,對台灣而言意義重大。過去,台灣社會對「疑美論」的討論,往往停留在內部政治攻防,被簡化為「親美」或「親中」的對立。但當美國官員在公開場合明確指出「不應過度依賴台灣」時,問題已經不再是台灣內部如何爭論,而是美國官方已經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定義台灣的戰略角色。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現實。
與拜登時期相比,這種態度的轉變更加明顯。拜登政府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透過補貼吸引台積電與其他企業赴美設廠,仍強調「供應鏈聯盟」與「共同繁榮」的合作理念。川普政府的思維則更為直白:外交不是建立在價值與制度之上,而是完全以利益交換為基礎。他偏好用高關稅與政策大棒迫使產業回流,甚至考慮強制規定美國製造與海外進口必須維持「一比一」的配比,以強硬方式重塑全球產業鏈。對川普而言,長期合作的制度設計不如短期交易來得有效。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台灣社會仍只是一味強調「不能懷疑美國」,那麼實際上等於削弱了自身籌碼。當台灣不敢公開討論、不願質疑時,川普團隊會解讀為「台灣無條件配合」,因此不需要額外付出支持。換言之,過度表現「親美忠誠」,在交易型外交下不但換不到安全,反而可能讓台灣被邊緣化。川普並不在乎誰喊得最忠誠,他在乎的是誰能提供美國最大利益。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必須願意思考:是否應該把「合理懷疑美國」視為新的社會共識。這並不是反美,更不是切斷合作,而是正視美國的現實邏輯,並據理力爭地表達自身需求。唯有如此,台灣才能真正被美方嚴肅對待。
戰略上,台灣需要「軟硬並行」。軟的一面,要清楚指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不是「風險點」,而是「保障點」。全球最低成本的先進晶片供應,只有在台灣才能維持。如果要全面轉移產能到美國或其他盟友,成本將遠高於協助台灣強化防衛。支持台灣,不僅確保晶片穩定,更能創造龐大的軍售需求,直接讓美國產業受益。這才是符合華府利益的「最優解」。
硬的一面,則是台灣必須明確表態:若美方過度施壓,只會動搖台灣人民對美國的信心。一旦社會普遍認為「美國靠不住」,北京的統戰策略就會更容易奏效。心理上的失望,比任何軍事威脅更致命,因為只要民心動搖,中國就能在不發一槍的情況下削弱台灣的防衛意志。
北京深知這一點,所以它從來不期待美國立即放棄台灣,而是希望華府態度逐漸冷淡,讓台灣一步步覺得孤立無援。美國的冷漠,正是北京最期待的戰略氛圍。台灣若選擇無視甚至拒絕討論這種風險,才是真正的自我矇蔽。
換句話說,合理懷疑美國,並據理力爭地提出台灣的需求,並不會削弱美台合作,反而會強化我們的談判籌碼。危機同時也是契機,台灣必須在國內形成新的信心,對外展現更堅定的立場,讓美國理解:守護台灣不是單純的「幫助朋友」,而是維繫自身與全球經濟安全的核心。
台灣不該是貝森特認為的「全球最失敗的單一故障點」,而是 AI 時代最有潛力的安全樞紐。如果我們自己不敢大聲說出這一點,美國就會習慣性地把台灣當作低一等的風險點,而不是關鍵的戰略重點。抗中需要美國支持,但要讓支持真正可靠,台灣首先要展現向美國據理力爭的勇氣。這是我們守護自己的第一步,也是讓世界看見台灣價值的唯一道路。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