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鏡報》掌握,謝幸恩在《菱傳媒》撰寫的揭弊文,經常語意不清、證據薄弱,甚至淪為「看圖說故事」,但她有個鮮明特色,那就是每篇稿子幾乎都會用上「臭不可聞」四字,猶如她筆下的「簽名檔」,這種公式化寫法,讓總編蔡日雲屢次退稿,並引爆與社長陳申青的齟齬。
就在《鏡報》獨家出刊數小時後,節目「有話鏡來講」小編晚間火速跟進,把黃國昌的臉書發文逐一比對,發現他自去年至今至少 27篇文章使用「臭不可聞」,並製成合集影片。鏡頭回放之下,黃的「名場面」重現,讓觀眾驚呼謝幸恩與黃國昌的文字習慣幾乎是「複製貼上」。
有內部人士嘲諷,謝幸恩的文章「成語庫極其貧乏,常見的四字成語就那幾個,但『臭不可聞』幾乎成了她的簽名檔。」再對照《鏡電視》整理出的黃國昌用字習慣,兩人用詞如同複製貼上,簡直如「師徒傳承」。
根據《鏡報》調查,謝幸恩的揭弊稿品質低落,讓菱傳媒總編蔡日雲頻頻退稿或大幅改寫,甚至引爆她與社長陳申青的爭執,如今再加上《有話鏡來講》的統計,兩人連慣用詞都驚人一致,令媒體圈議論紛紛。
知情人士直言:「謝幸恩根本就是黃國昌的關門弟子,不只立場緊跟,就連文字習慣都一模一樣,這不是巧合,是深度同化。」
從《菱傳媒》雪藏偷拍照的內幕,到如今被抓包的「臭不可聞」師徒語錄,外界更質疑黃國昌與謝幸恩的合作,其實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聲量共構」,黃國昌拋出線索,謝幸恩寫成「揭弊稿」,兩人互相搭配,對外包裝成揭弊大軍。
如今,隨著「臭不可聞」四字被鏡頭一次揭露,這對師徒檔的關係,不只顯得密不可分,更讓外界開始懷疑,這場揭弊運動,究竟是為了公共利益,還是為了打造一場聲量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