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何不抽菸會得肺腺癌?
一般印象中,抽菸是肺癌最主要危險因子,但在東亞,尤其是台灣,情況並不完全相同。根據臺灣癌症基金會資料,在肺癌患者中,約60 %以上屬於肺腺癌型,而這類患者中,不少人是未曾抽菸者。進一步分析顯示,除了抽菸、吸二手菸,還有多項潛在致病因素:
1.家族史/遺傳體質:有研究指出,若3等親中曾有人罹患肺癌,風險可能提高2~3倍;若多位親屬罹病,風險更高。
2.環境汙染與空氣懸浮微粒(PM2.5):長期暴露於空汙中,可能導致肺細胞持續的微傷害、慢性發炎與基因突變累積。
3.烹飪油煙:在臺灣、尤其女性家庭主婦中,高溫油炸、抽油煙設備不佳的廚房油煙長期暴露,是被懷疑的危險因子之一。
由此可見,不抽菸並非完全安全的盾牌,在體質、環境暴露與基因背景交互作用下,也有可能罹患肺腺癌。
二、為何稱作「沉默癌」?
肺腺癌常被稱為「沉默癌」,就是因為早期常無明顯症狀,難以察覺。根據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簡格凌醫師表示,約8成早期肺癌病例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時被意外發現的。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臺灣約有一半肺癌患者在被確診時已屬第4期,5年存活率僅約10 %。但若能及早發現,第1期患者的存活率可以高達60%到90%。不過由於症狀不明,許多患者常被誤以為是感冒、支氣管炎或過敏性咳嗽而延誤就醫。
三、有5大症狀別拖延就醫
雖然早期症狀常被忽略,但仍有一些「警訊」值得注意。以下是臨床常見、應警惕的症狀:
1.持續性乾咳或咳嗽超過2週以上,尤其無明顯呼吸道感染病因者。
2.痰中帶少量血或血絲,若出現應立即就醫。
3.胸悶、胸痛或胸部不適。
4.呼吸急促、容易喘。
5.體重莫名下降、疲倦、食慾不振,常見晚期癌症症狀,但若長期有類似變化不可忽視。
雖然抽菸仍是肺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但不抽菸的人仍有可能罹患肺腺癌,特別在東亞地區更為明顯。因為它早期無明顯徵狀,若出現持續咳嗽、胸痛、呼吸不順、痰血或體重減輕等警訊,千萬不要拖。尤其若有家族肺癌病史或長期暴露於汙染環境,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趁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