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一峰指出,顏正國確診肺腺癌到過世不到一年,因初期症狀不明顯,等到有症狀時就醫大多都是末期,其中導致肺腺癌的主因就是「空氣汙染」。他解釋,台灣人的體質「就是會因為空氣污染產生肺腺癌」,許多人即便不抽菸仍罹癌,甚至每年有5、6千名不抽菸的女性罹癌,成為台灣最多的癌王,因此預防肺腺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篩檢。
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陳晉興表示,民眾除了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平時也應該減少接觸空氣汙染,「尤其地面較髒的空氣」,已有研究發現使用吸塵器會產生大量揚塵,因此打掃時別站在吸塵器排氣口後方,使用掃地機器人時也應離開打掃空間。
此外,「蹲下身擦拭地板」更是大忌,恐直接吸入大量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建議快速清理,減少揚塵機會與時間,打掃時也要戴上口罩,才能保護肺部。
根據秀傳健康管理中心資料,肺癌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不過隨著病情發展,可能產生持續性咳嗽、咳痰帶血、呼吸困難、胸痛、聲音嘶啞、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持續性發熱和疲勞情形,唯有及早發現治療,才能大大提高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然而,形成肺癌可大致分成6大成因:
1.吸菸,長期抽菸
吸菸是導致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因菸草中的尼古丁、多環芳香烴等長期暴露下,可能會引發細胞變異和癌變。
2.二手菸:被動吸菸
長期暴露於吸菸者周圍的煙霧中,即使本人不吸菸,仍可能會有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此外,職業暴露長期接觸某些工作環境中的致癌物質,如石棉、石油化學產品、某些金屬粉塵等,也會增加患上肺癌的風險。
3.空氣汙染
長期吸入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化學物質等,都可能會對肺部造成損害,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
4.家族病史
儘管家族病史對肺癌的影響,並不如其他癌症(如乳腺癌或大腸癌)顯著,但仍然有部分人是因遺傳因素而增加患病風險。
5.放射線暴露
長期接觸高劑量的放射線,也是肺癌的一大危險因素。
6.遺傳因素
雖然大部分肺癌與遺傳無關,但一些基因變異或家族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個人罹患肺癌的風險。
此外,若想預防肺癌也可從生活7方面進行,包含戒菸、避免二手菸、職業安全、健康飲食、改善空氣品質、運動,以及最重要的「定期檢查」,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風險,若及早發現也能提前治療,提高治癒與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