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BBC中文》報導,科學研究指出,洗澡能清除身上的汗水、油脂及髒污,若睡前沒有洗澡,這些殘留物就會污染床單及枕頭,在葡萄球菌等細菌的作用下散發異味。然而,雖然睡前洗澡看似乾淨,不過人體仍會在入睡後「出汗」。
英國萊斯特大學微生物學家弗里斯通(Primrose Freestone)指出,即便在寒冷的天氣下,人體在入睡後仍可能流汗達「280毫升」,並脫落超過5萬個皮膚細胞,潮濕的床鋪瞬間成為塵蟎的溫床,而皮膚表面也會滋生細菌,即便睡前有洗過澡,仍可能會發出臭味。
研究指出,細菌可以在床單、背子、枕頭上存活數週,塵蟎、真菌也會隨著時間不段累積,長期暴露可能導致肺結核等慢性肺部疾病,即便洗完澡才上床睡覺,若沒有定期清洗床單,仍會留下大量的細菌與污垢。
英國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 )傷口癒合與微生物研究高級講師威爾金森(Holly Wilkinson)直言,「與其晚上洗澡,不如更重視定期清洗床單」。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在睡前1~2小時洗溫水澡(無論是淋浴或泡澡),能夠讓體溫先上升再自然下降,有助於提醒身體準備進入睡眠狀態,可有效縮短入睡時間,不過仍有待更詳細的研究作證。
至於該怎麼洗澡才是正確的?弗里斯通認為白天洗澡更為理想,能清除身上累積一晚的細菌與微生物,讓人用清爽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天;威爾金森則認為,何時洗澡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要每天清洗身體的重點部位,每週洗澡或泡澡兩次就足以維持基本健康與衛生」,不過也取決於工作型態而定,但「清潔床鋪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