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專欄:《1984》的再進化 于朦朧命案背後的情緒極權
37歲的中國男星于朦朧墜樓身亡,原本應該只是娛樂圈的一則悲劇,卻在官方迅速貼上「酒後失足」的標籤,死因至今未明。圖/翻攝小紅書zw20020706

洪耀南專欄:《1984》的再進化 于朦朧命案背後的情緒極權

mirror-daily-logo

2025/10/15 06:30:00

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37歲的中國男星于朦朧墜樓身亡,原本應該只是娛樂圈的一則悲劇,卻在官方迅速貼上「酒後失足」的標籤後,輿論不減反增。從BBC到《外交政策》,國際媒體相繼報導,不是因為死因特別撲朔迷離,而是這場事件所折射出的體制現象:中共對「悲傷」本身的控制慾望,早已超越了言論審查,正式進入情緒治理的新階段。
換句話說,在中國,你不只不能說錯話,連「感受錯誤」也可能構成風險。

情緒,也被納入維穩清單

于朦朧之死發生於四中全會前夕,中國中央網信辦也在9月初宣佈,啟動一項為期兩個月的專項整頓,針對社群平台上流傳的「消極悲觀情緒」展開全面清洗。列入整治對象的,包括「讀書無用論」、「努力無用論」、甚至「厭世人生觀」等言論。
這不再只是針對政治異議的清理行動,而是一場將矛頭對準個人情感、集體氣氛的治理工程。從制度層面看,這象徵著中共政權正在進行一次全面升級:從內容控制到情緒管控,將「感受」納入可被監控、審查與懲罰的範疇。
當一篇普通的微博發洩、抒情的短文也可能觸動警鈴,「錯誤情緒」便成為政治風險源。焦慮與憂鬱,不再是心理問題,而是被標示為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子。
這種現象,已不再是《1984》式的語言審查,而是情緒極權主義(Emotional Authoritarianism)的最新版本。

于朦朧效應:對極權體制的失控懷疑,回以更失控的想像

網路上關於于朦朧死因的猜測鋪天蓋地——從「遭到虐殺」、「被捲入高層黑金交易」、到「替習家承災的祭品式死亡」。這些傳言乍看離奇,但其背後,卻隱藏著一種集體創傷所催生的邏輯感。
就像前總理李克強之死,官方極力控管群眾弔念,嚴防重演周恩來與胡耀邦之死所引發的天安門群體事件;但這樣的過度防範,只會更加劇人們對死亡背後「另有玄機」的想像空間。
在這樣的氛圍中,陰謀論不再只是異端思想,而是一種人民自我療癒的工具。不是因為每個人都相信那些說法,而是因為越來越多人不再相信官方說法本身。
當資訊遭到切割、質疑被封殺、留言瞬間蒸發、爆料帳號被禁,社會便學會:不是如何相信,而是如何懷疑。

人們真正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無聲的死亡」

《外交政策》一語道破癥結:「如果一位如此知名的人物都能在大眾眼前悄然消失,那普通人還能有什麼保障?」
在于朦朧身上,大眾看見的不是偶像的終結,而是自身命運的預演。他無法留下最後一句話、最後一個畫面、最後一點真相——而我們,可能也將如此。
這或許也解釋了他死後微博帳號追蹤人數暴增百萬的現象。這些「粉絲」不一定是影迷,而是透過追蹤參與一場對真相的集體哀悼與象徵性抵抗。一條條留言,不僅是悼念,更是拒絕被抹去的自我聲音。

中國政權的恐怖,不在於殺人,而在於「刪人」

這起事件的真正荒謬之處,不在死因的撲朔迷離,而在於審查與刪除的效率與規模。一則質疑貼文可在數分鐘內被消除;一個社區居民因「聽見聲響」被上門封口;甚至傳出整個社區遭到「封口費」收買與恐嚇。
這些現象並非偶發,而是制度化的例行操作。中國當局所擅長的,正是讓人悄然無聲地從歷史、記憶、數位空間中消失。
這是一種刪除式統治(deletionism)的高階形式:表面程序正義,實則對人性尊嚴的全面否定。

我們何時開始接受「不該問」這種常態?

于朦朧之死是否為陰謀,終究難以證實。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在這樣的體制下,我們什麼時候開始學會「不該問」?
這不只是一起死亡事件,而是一場系統性「去共感」的治理實驗:測試人民對官方敘事的服從程度、對他人苦難的冷漠容忍、以及對自身情緒的自我審查極限。
「于朦朧效應」的真正荒謬在於,它讓人驚覺——在一個極權國度中,連悲傷都需要報備、連悼念都可能觸法、連內心感受都可以構成「政治問題」。
這不是未來小說的情節,而是活生生的當代現實。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