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專欄:韓劇《暴風圈》讓中國玻璃心碎滿地
全智賢與姜棟元主演的《暴風圈》引發中國文化戰狼痛批「辱華」,並延燒到全智賢身上。Disney+提供
洪耀南/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台灣自由選舉觀察協會榮譽理事長

從追劇到舉國暴怒:玻璃心自爆

韓劇《暴風圈》原本是一部節奏緊湊、設定寫實的諜報影集,卻因一句台詞「中國為什麼偏好戰爭?」與紅地毯上的模糊「五星」圖樣,瞬間在中國網路上掀起輿論風暴。從微博到豆瓣,舉目皆是「辱華」、「抵制」、「限韓令回歸」等標籤,彷彿這不再是一齣戲劇,而是一場國家主權保衛戰。
這不是在追劇,而是在參與一場全民情緒動員演習。一句虛構對白,就能引發「亡國感」;一個設計圖樣,就能點燃「主權危機」。文化自信未見其影,反倒是玻璃心碎滿一地。中國社會彷彿已不再是那個走向崛起的強國,而是活在虛構劇情陰影裡的脆弱國族。

虛構無罪,過敏邏輯才荒謬

細數那些怒火攻心的理由,幾乎都出自同一本荒謬的「民族過敏反應劇本」:
城市不夠光鮮 →「醜化中國」
劇中大連略顯破舊,立刻被視為「詆毀中國城市形象」。在這樣的邏輯下,鏡頭中不允許出現灰塵,畫面只能充滿摩天大樓與燈紅酒綠。
角色虛構台詞 →「侮辱中國」
「偏好戰爭」一句角色對白,原是虛構設定,卻被解讀為蓄意抹黑。文學創作的自由蕩然無存,藝術成為高度敏感的政治地雷區。
反派講中文 →「中國等於壞人」
語言成了政治雷達,只要反派角色使用中文,就被視為將中國與邪惡綁定。角色設定不再由劇情需要決定,而需通過民族審查。
紅地毯出現五星 →「踐踏尊嚴」
一塊紅地毯上的圖樣也不能幸免,被放大檢視,彷彿設計圖樣未經中國主權神經的批准,就是一種文化冒犯。
在這套邏輯中,只要牽涉中國,就不能醜、不能壞、不能有瑕疵,更不能有想像的空間。一切創作都必須「正面」「光明」「偉大」,否則就會被定性為「敵對行動」。這不是文化安全,而是文化恐懼症。

從全智賢到孫悟空:文化政治化的無限延伸

這場文化潔癖式的怒火,還延燒到韓星全智賢身上。從「國民女神」一夕之間淪為「辱華代言人」,網民要求封殺、下架代言,她從紅毯走進政治審判台。
這樣的文化政治化,並非只針對外來作品。即使是中國本土創作,也難逃這場意識形態的收編運動。
2024年底,中國遊戲《黑神話:悟空》在歐美掀起熱潮,官媒大肆宣傳,稱其為「文化自信的出口」、「東方敘事反擊西方霸權」的代表作。孫悟空不再是叛逆的妖猴,而被重新召喚為黨國文化戰略的「護國神獸」。
但諷刺的是——中國一方面高喊「孫悟空出海打川普」,一方面卻用版號凍結、內容審查與「精神鴉片」的帽子打壓國內創意產業。習近平既要封悟空,又要悟空打外敵,這種內部邏輯的扭曲與矛盾,才是最令人錯愕的劇情。

真正的「暴風圈」不是戲劇,而是文化心態

事實上,《暴風圈》的主題圍繞國際間諜與軍事陰謀,與中國毫無直接關聯。但真正的風暴,卻發生在中國觀眾的內心。
當一個社會對虛構作品的反應,不是分析,不是討論,而是動員與撻伐;當創作自由被視為挑釁、戲劇語言被當作戰爭語言;那麼這個社會真正被困住的,不是國家尊嚴,而是文化心態。
所謂的「辱華」,往往不是他人主動冒犯,而是中國人對自我形象的深度焦慮與不安全感。國家越強大,越應該具備容納批評與想像的度量。然而現實卻是,中國越強調自己的「文化自信」,卻越害怕一個虛構對白或設計圖樣。
這不是自信,而是文化神經質。

真正的辱華,是對創意的封鎖

中國網民口中的「辱華」,多半不是出於對國家形象的實質傷害,而是一種情緒出口。當文化創作被迫符合民族正確,當藝術不能批判、戲劇不能虛構、角色不能多元、語言不能自由,真正受損的不是外界觀感,而是中國自身的文化活力與未來。
真正的辱華,不是別人怎麼說中國,而是中國自己封鎖了創造力,把審查機制內建進每個觀眾的神經裡。這不只是文化的不自由,更是創意的自我毀滅。

誰才真正活在暴風圈裡?

《暴風圈》只是一齣戲,但中國玻璃心的風暴,卻是真實的政治現象。當政權越來越無法容忍批評,當藝術被全面納入意識形態的控制之下,它失去的不只是國際話語權,而是文化創新的根基。
願中國的「文化戰狼」能早日卸下緊箍咒,也讓真正的悟空,回歸自由飛翔——因為一個失去想像力的國家,才是真正活在自己創造的暴風圈裡。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