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聯冠軍系列賽開打前,道奇隊總教練 Dave Roberts 毫不掩飾他對大谷翔平打擊狀況的擔憂。針對大谷在分區系列賽面對費城人隊時,18個打數僅擊出1支安打並吞下9次三振的表現,Roberts 坦率地說:「我們不可能靠這種表現贏得世界大賽冠軍。」儘管道奇隊目前在國聯冠軍賽中以2:0領先釀酒人隊,但大谷的打擊手感依舊冰冷,低迷的狀態仍在持續。
自從分區系列賽開始以來,大谷翔平在過去六場比賽中,25個打數僅擊出2支安打,打擊率低至.080,並被三振12次。儘管他的貢獻有限,卻仍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例如兩支安打都是帶有打點的一壘安打,並且兩次獲得故意保送,成功串連攻勢,讓隊友 Mookie Betts 獲得擠回分數的機會。即便如此,這依然是大谷職業生涯中罕見的低潮期。
投打二刀流的疲勞?
外界普遍猜測,重返投打二刀流是否影響大谷翔平的打擊節奏。畢竟本賽季大部分時間他都專注於打擊,以從第二次手肘重大手術中恢復。數據顯示,在他擔任先發投手當天及後一天的比賽中,打擊表現確實會有所下滑。然而,在這次季後賽中,他僅先發投球一場,因此這似乎並非主要原因。賽後第二天是休兵日,他並未因此需要立刻上場打擊。
對於外界的揣測,大谷翔平表示他不認為投球影響了打擊。「我並不覺得投球對我的打擊表現有直接影響。」大谷說道,「在投球方面,只要我能控制好自己能控制的部分,我就有信心繳出好成績。而在打擊方面,站姿、揮棒機制等,這是一個持續進行中的調整過程。」他將問題歸因於技術層面的調整,而非體能負擔。
好球帶邊緣的誘惑、與對手的策略轉變
總教練 Roberts 認為,大谷陷入低潮的關鍵在於他的「揮棒決策」。數據也支持這一觀點,本季季後賽,大谷對於「影子區域」(shadow zone,指好球帶邊緣內外一顆球寬度的位置)的揮棒率顯著飆升。他的揮棒率從例行賽的43.7%大幅增加到52.1%,在所有出賽的打者中高居第一。這個現象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大谷在攻擊此區域的球路時,擊球品質會大幅下降。
數據顯示,當面對好球帶核心區域的球路時,大谷的打擊率為.363,長打率高達.870;但一旦面對「影子區域」的引誘球,他的打擊率便驟降至.251,長打率也僅剩.516。這說明對手正成功地利用邊角球路引誘他出棒,破壞其打擊節奏,使他無法像往常一樣痛擊失投球。
除了揮棒策略外,對手投手的攻擊模式也發生轉變。雖然速球、變化球與變速球的整體比例與例行賽相差無幾,但投手在季後賽中對大谷使用更多的四縫線速球與伸卡球。特別是伸卡球的使用率,從例行賽的13.8%激增至27.1%。儘管大谷在例行賽中對這兩種球路應對得不錯,但在高張力的季後賽中,成效卻截然不同,打擊率與長打率都出現顯著衰退。
對於像大谷翔平這樣等級的球員來說,如此長時間的低潮極不尋常,似乎隨時都可能觸底反彈。幸運的是,在他掙扎的期間,道奇隊依然能贏下大部分比賽。而對於總教練的鞭策,大谷則展現積極態度:「如果說有什麼的話,我認為這反倒像是他相信只要我打得好,我們就能贏球。所以,我只想盡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