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紡織產業的研發實力享譽國際,不過在舊衣回收環節中,傳統人工分選仍面臨誤差率高、難以區分多元布料的瓶頸。儘管國際大廠普遍採用近紅外光譜成像技術輔助辨識,但每件衣物平均需耗時10秒,且建置成本高昂,難以規模化應用。
如今,紡織所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支持下,成功解決這項產業痛點,並將光學機構專利技轉給沛德永續科技公司。雙方聯手開發出革命性的「混紡纖維多光譜影像AI識別技術」,整合近紅外線光譜、仿生光學模組及AI多材質辨識演算法,能在0.5至1秒內完成一件衣物檢測,識別率高達95%,每小時可處理多達900公斤廢紡織品。
這項技術相較傳統「近紅外光譜成像辨識」速度提升十倍以上,還能精準辨識布料材質與比例差異,協助國際精品品牌進行高效率分選與再利用。不僅有效解決每年台灣舊衣回收量8.2萬噸的再生挑戰,更為紡織產業開啟永續循環的新商機,讓AI成為舊衣再生的關鍵推手。
在這次紡織展上,運用AI進行辨識與檢測的系統成為焦點,堪稱未來顯學之一。像是全友就推出「紡織品瑕疵檢測解決方案」,運用AI進行影像辨識,有效檢測紡織品瑕疵,不僅效率高,也不會流目油的疲勞、出現人為漏檢誤判,成功降低了漏檢率與成本。該方案可應用於圓編機、織帶機、無梭織機、經編機與橫編機等多種設備。
根據全友資料顯示,其系統能同時進行在線檢測、紗線線徑監控與離線瑕疵分析,並支援遠端監控與資料管理。可見,在這個AI時代,百工百業誰能率先導入AI技術、搶得升級先機,誰就能掌握產業競爭優勢。而紡織業已率先在材料辨識與檢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展現AI導入製造業的巨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