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斷科技股有沒有續航力,最核心的還是企業獲利的動能。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認為,今年美國整體科技產業的獲利成長大約在21%,而明年也有機會維持在相近的水準。相比之下,S&P 500(或SMU指數)平均僅成長10%至13%,顯然科技產業的動能仍是明顯領先,也就是說,這波科技股的上漲,並非完全「夢想支撐」,背後還有實質的獲利成長在推動。
不過,市場也有合理的疑慮,目前美國主要科技股的本益比大約落在30倍左右。這個數字,老實說不能說不熱、而很火熱,但如果拿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來比,NASDAQ指數的本益比最高大概來到了52倍。所以現在還稱不上估值離開地球表面的「狂熱」。林雅慧分析,科技股估值雖高,但只要獲利持續、降息環境有利,聯準會還是維持降息的週期,仍有「rewarding」投資報酬空間。
回顧2000年網路泡沫破掉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信貸緊縮與企業過度借貸(槓桿開過頭),所以AI會泡沫也要陷入一樣的窘境,林雅慧觀察,這一波AI與科技資本支出潮,我們看到這些這個CSP(雲端服務供應商)大廠的投資,很多都是來自於自由的現金流量,而不是去做額外大幅開槓桿借貸,從現行的資產負債表的穩定度、以及創造現金流和獲利的狀況來看的話,相信離泡沫化應該還有一段期間。
綜合來看,科技股現在確實處於「高溫狀態」,但還沒到「爆炸」。短期內可能震盪,但只要企業獲利繼續增長、市場資金仍寬鬆,這場AI與科技多頭演唱會,就還沒唱完。